平时应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适量运动,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 肌萎缩侧索硬化如何预防? 有一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避免得病或复发: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杀虫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如需接触,务必做好全面防护工作,如穿戴防护服等。 避免感染:远离病毒感染源,避免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接触相关疾病患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生活,合理饮食,保证营养的充足摄取,保持适量运动,戒烟。 另外一些因素虽然很难改变,但注意如下事项,也有助于避免复发或远离疾病: 本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有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妹等)患病,可以做肌萎缩侧索硬化相关致病基因(SOD1、TARDBP、FUS、C9orf72 等等)检测[8]。需要注意几点: 这些检测并不在大多数医院常规开展。项目在大多数医院并不是常规开展。在国内,某些医院(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经开展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基因检测。另外,患者可提供血液标本到正规且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时机:如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病,可检测直系亲属。基因检测结果不管是阴性还是阳性,一般只需要检测 1 次,无需反复检测。 报告解读: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如肌电图等进行诊断。因此,待检测结果回报,务必交予神经内科的临床医生进行综合评估。 更新信息: 更新时间:2021 年 6 月 28 日 感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樊东升 主任医师,参与本文内容更新审阅 更新时间:2021 年 2 月 26 日 感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 刘欣元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参与本文内容更新撰写 感谢天津市南开医院神经内科 邵义泽 主任医师,参与本文内容更新审阅
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和肌病学组委员。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长期致力于神经肌肉疾病及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及临床工作。研究中得到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资助,研究成果获教育部及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先后三次在美国及德国等世界知名大学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擅长诊治肌无力、肌萎缩及肢体麻木等神经肌肉肌病和神经免疫性肌病。在国际研究期刊上发表了有关“细胞周期异常与神经元变性”的研究论文5篇,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同。研究项目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据此设计的干预方案在动物研究中如能得到证实有效,则有可能进行临床试验。这一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有可能为广大神经元变性疾病患者造福。自198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重症肌无力(MG)免疫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研究成果并获得包括“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内的多个科研奖项。有关“免疫治疗”经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建立世界最大的MG病例库,达3100多例,其中的40多个家系更是非常珍贵的遗传学资源,为下一步研究、鉴定疾病基因或相关基因提供了有力保障。已完成的研究项目“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致病性T细胞克隆型的鉴定”为下一步设计特异性方法清除致病性T细胞克隆而治疗MG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最终特异性治疗MG开辟了新的领域。自行研制的中药“扶正强筋片”经过前期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已显示出治疗本病良好的前景,准备更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及进行开放性RCT临床研究,力争将“扶正强筋片”申报为国家三类新药。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