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及前臂动作性震颤是本病典型表现,疾病进展缓慢,除上肢外,头部和声音也可受累,躯干和下肢很少受累[6][7][8]。 常见症状有哪些? 震颤:患者有无法自控的节律性摆动。震颤频率通常较高,随着病程延长,震颤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通常是热温)、注意力加重、做精细活动等会加重震颤。睡觉、乙醇(酒精)可缓解震颤。不同患者可能有多种表现类型: 姿势性震颤:患者试图将身体某部分保持在某个非静息体位(做动作、用力时体位)时,出现震颤,例如站立时双腿打颤,维持双臂前举时双臂打颤。 等轴性震颤:患者对某个静止物体用力时,出现震颤,例如推墙或握拳时双手和前臂打颤。 情感障碍:患者可出现焦虑(如总是坐立不安、莫名地紧张)和(或)抑郁(如心情低落、对任何事情丧失兴趣、动不动想哭)。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不安腿综合征 焦虑症 抑郁症
博士,副教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以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曾至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攻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目前主要工作方向包括遗传性运动障碍的诊断、治疗以及与功能神经外科合作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疾病,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专业方向:运动障碍专业,2009年协和医院师从国内著名运动障碍专家万新华教授学习运动障碍的诊治和肉毒毒素治疗。2010年在科主任胡凤云主任医师的帮助支持下开设了山西省首家运动障碍专科门诊。2016年至201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hand’s医院运动障碍中心访学,师从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家Michael Okun教授。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运动障碍专委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遗传代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运动障碍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日本新潟大学医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医学博士后。长期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0余年,致力于神经变性疾病的诊治和防控工作,擅长难治性帕金森病以及伴有多种非运动症状的帕金森病的诊疗。社会任职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脑疾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变性疾病分会常委;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认知障碍及相关疾病分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疾病分会委员;中华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成员。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交流,参编论著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首都临床特色应用项目、北京市卫计委保健项目等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