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颜色改变、形态改变是龋病最常见的症状,初期常无不适症状,但是随着疾病发展,会出现食物嵌塞、牙痛、口腔异味等症状,波及到牙髓时,会出现牙髓疾病相关的症状[3]。 常见症状有哪些? 牙齿颜色改变:是龋病最常见的症状,根据发病部位和龋坏程度不同,可出现白垩色、黄褐色、棕褐色、黑色改变。 牙齿形态改变:即牙齿表面出现洞。 食物嵌塞:因为牙齿表面有洞,进食时食物容易嵌塞进龋洞中,不易清洁。 牙痛:疼痛感觉因病变深度不同而不同: 浅龋一般不会有疼痛不适; 中龋时牙齿对酸甜饮食敏感,过冷或者过热饮食可产生酸痛感,但是刺激去除后,疼痛不适会立即消失; 深龋:食物嵌塞后压迫,造成疼痛不适,遇到温度刺激、化学物质刺激时,疼痛感比中龋更为剧烈。 口腔异味:如深龋时,经常会有食物嵌塞,导致口腔出现异味。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牙髓疾病 根尖周病 牙槽脓肿 颌骨炎症 牙体缺损 咀嚼困难 牙齿脫落 面部发育不对称 恒牙釉质发育不全 创伤性溃疡 心内膜炎 肾炎 败血症 心理问题 发音异常
口腔医学博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牙科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口腔医学会理事及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委,陕西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委,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编委、审稿人,《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青年编委、审稿人,《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审稿人,AOB、Bone等多本SCI期刊审稿人。曾留学日本明海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第一完成人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发攻关研究计划等。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篇,参编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批专利3项,获得第四军医大学精湛医术三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常委江苏省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委会副主委南京口腔医学会理事南京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主委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江苏特聘医学专家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牙科学院客座教授《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编委、审稿专家《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青年编委、审稿专家获奖荣誉省级优生优育协会先进个人南京市卫健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科研成果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军医大学精湛医术奖三等奖进修经历2015年8月-2016年8月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大学(IUPUI)牙科学院附属Riley儿童医院儿童牙科2007年3月-2007年9月日本明海大学齿学部小儿齿科工作经历2019年4月-至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6月-2019年3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医师、主治医师、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牙体牙髓病科副主任、口腔结构及机能学教研室主任,博士,从事牙体牙髓病学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口腔硬组织非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牙体缺损的美容修复及牙齿冷光和美白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