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病因是细菌感染、饮食因素、宿主因素、时间因素的共同作用,称为龋病的四联因素。 为什么会得龋病? 细菌感染:这是龋病的始动因素,最常见的是变异链球菌、放线菌属、乳杆菌属,这些细菌可以产生酸,导致牙齿硬组织的破坏。 饮食因素:食物的种类、性状、摄入频率都会影响龋病的发生,如频繁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 宿主因素:宿主就是指患病的人,影响龋病发生的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牙齿和唾液,不同的牙齿对龋病的敏感程度不同,唾液的多少、成分、流动的速度都会影响龋病的发生。宿主的免疫状态也会影响龋病的发生。 时间因素: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 哪些人容易得龋病? 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可以预防的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喜食高糖食物; 长期进食或者半流食等黏着性很强的饮食; 牙齿排列不整齐; 摄入氟不足; 唾液分泌减少:如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患者;颌面部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 牙齿发育期间缺乏维生素、蛋白质。 很难预防的因素: 牙齿发育异常,如:釉质发育不全; 儿童; 老年人; 女性:由于女性牙萌出时间早于男性,感染龋病的几率增加; 种族因素; 家族与遗传:在同一家族中,龋病以相类似的模式流行; 地理因素:不同地区的人龋病流行情况存在差别。
口腔医学博士,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牙科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口腔医学会理事及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委,陕西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委,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编委、审稿人,《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青年编委、审稿人,《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审稿人,AOB、Bone等多本SCI期刊审稿人。曾留学日本明海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第一完成人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发攻关研究计划等。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篇,参编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批专利3项,获得第四军医大学精湛医术三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常委江苏省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委会副主委南京口腔医学会理事南京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主委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江苏特聘医学专家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牙科学院客座教授《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编委、审稿专家《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青年编委、审稿专家获奖荣誉省级优生优育协会先进个人南京市卫健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科研成果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军医大学精湛医术奖三等奖进修经历2015年8月-2016年8月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大学(IUPUI)牙科学院附属Riley儿童医院儿童牙科2007年3月-2007年9月日本明海大学齿学部小儿齿科工作经历2019年4月-至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6月-2019年3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医师、主治医师、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牙体牙髓病科副主任、口腔结构及机能学教研室主任,博士,从事牙体牙髓病学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口腔硬组织非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牙体缺损的美容修复及牙齿冷光和美白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