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p><p>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p><p>美国纽约州立发育障碍疾病基础研究所学习2年</p><p>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p><p>学术兼职:</p><p>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委会委员</p><p>中国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青年委员</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委员</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目前任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台州市脑心同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脑血管病、头痛、头昏、癫痫、重症肌无力、椎体外系等疾病的诊治及肉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获台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博士学位;2011/1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哈佛医学院担任访问学者。 先后担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痴呆与认知功能障碍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卒中学会青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老年心身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自然基金等11项课题;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第一/通讯作者21篇;申请国际、国家专利27项;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教材、论著10部(其中国家级教材3部)。</p>
<p>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十余年,在脑血管病的临床处理尤其是急性期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眩晕、头痛、帕金森病、免疫性疾病都有较强的诊治能力;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参加了多个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p>
<p>主任医师,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五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头面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脑电图分会常委、癫痫共患病委员会委员,癫痫中心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癫痫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河南省分会副会长,国自然基金评审专家。1987年7月以“特别优秀毕业生”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同年留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992年—1995年在河南医科大学攻读神经病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硕士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博士,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研修“癫痫的临床与脑电图”半年,2005年再次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研修3个月。1987年毕业后,得到了我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李振山教授、方树友教授的亲自指导和培养,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33年来不断学习进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常见病和疑难病诊治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尤其在癫痫、头痛、头晕、脑血管病、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显著特色。在科研方面,主要进行难治性癫痫、头痛、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主持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发表论文167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52篇。</p>
<p>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江大学医学院,从事神经系统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神经系统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科研方面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并发表多篇SCI论文。</p>
<p>主任医师,教授,1982年毕业于海南医学院。专业特长:脑血管疾病(俗称脑中风)、偏头痛、帕金森综合症、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主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经验丰富(已救治200余例),疗效满意。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会员。</p>
<p>龚凌云,女,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周围神经病、头痛、头晕、脑血管病、颅内多发病灶、脊髓病变、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及各类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p>
<p>主任医师,1970年生,湖南怀化人,海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海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五年本科,获学士学位,先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北京市宣武中医院进修针灸,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数篇,擅长运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各种痛症、中风偏瘫、神经系统疾患,以及功能失调性疾病,另外对针灸减肥也颇有研究。</p>
<p>擅长各种原发性头痛,脑血管病,头晕及其它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对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有丰富临床经验。自2004年来院从事神经内科工作至今,2015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301医院)进修学习头痛疾病的相关理论及临床诊疗,以优异成绩通过2015国际高级头痛培训班考核,积极推广头痛的规范化诊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各种头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脑血管病。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参编著作2部,国家专利2项。目前担任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学会头面痛学组委员</p>
<p>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内科副主任,博士学历,博士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神经科临床医疗工作,93年至9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学习。尤其在神经肌肉病和遗传病、头痛、眩晕、癫痫、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咨询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力。主要研究课题:"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运动神经元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常见神经系统遗传病的诊断和预防"。</p><p>主要研究方向:</p><p>肌肉病、神经遗传病、神经系统变性病、脑血管病的遗传</p><p>社会兼职</p><p>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副组长。美国FSH协会、神经科学协会会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计划生育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疑难病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神经病学会常委、。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委。《BBRC》、《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Neurology Ineda》、《Journal of Neuroimaging》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专业杂志的审稿人。</p><p>获奖情况</p><p>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的结构和变异。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系列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p><p>论著:</p><p>1.我国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分子遗传学研究概况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1742.</p><p>2.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新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433.</p><p>3.重视脑血管病的遗传学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5):262-2644.</p><p>4.The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related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regulates regenertive neurite outgrowth in vivo.J.Neuroscience,2001,21(14)5130-51385.</p><p>5.LAR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proximal membrane alternative splicing is coordinated with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intraneuronal location.Molecular Brain Research,1998,60:1-12 6.</p><p>6.A candidate chimeric mammalian mRNA transcript is derived from distinct chromosome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nonconsensus splice junction motifs.DNA and Cell Biology 2003,22(5):303-315</p><p>专著</p><p>1.副主编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北京</p><p>2.主编之一神经遗传病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北京</p><p>3.主编之一神经遗传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北京</p><p>4.副主编神经病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北京</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
<p>主任医师,科主任,教授。1964-4-17,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Baylor医学院博士后,美国Kansas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组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老年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MDS会员;《中华神经科杂志》、《JNNP》、《Neuroimmunology&Neuroinflammation》、《American Academy of Nanomedicine》、《中国神经科学杂志》编委及《Chinese Medical Journal》、《BCM》、《MCBI》、《Eu J Neuro》、《Epidem》、《中山大学医学科学版》、《中国医学大学学报》等12家杂志特约审稿人。一直从事中枢神经变性病的临床及基础应用研究,主持国家“863”专项、“973”分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合作)及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2项基金。发表论文168篇,SCI收入42篇,论文被引84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p><p>学术贡献</p><p>发现Nurr1基因缺损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Nature Genetics.2003,Neurology.2002)。论文引起国际广泛关注,被卫生部评为2003年中国医学研究十大进展之一。系统开展了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的精确定位,阐明了中国WD高发病率的分子机制,成功开展该病的基因诊断(Archives Neurology.2001)。对中枢神经系统罕见病、疑难病进行有效诊治,2003年对肾上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ADL)的成功经验被中央电视台第七、十等频道录制播出,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④发现和确定T淋巴细胞亚群是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Plos One 2013)。通过抽取患者3-5毫升血,检测其T淋巴细胞比例,可快速、有效地为帕金森病等变性病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期间,成功开展了该院第一例帕金森病的DBS手术。2015年始,按照国际模式,有效整合和完善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病与DBS治疗中心”最优质资源,建立以整体治疗理念为先导,采用药物治疗与当今最先进的脑深部电刺激治疗(DBS)相结合的策略,全方位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⑤指导和开展了帕金森病患者康复锻炼。</p><p>擅长诊治</p><p>中枢神经变性病及运动障碍:老年病如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多系统萎缩、核上性麻痹。</p><p>神经遗传病:脑白质变性及发育不良、肝豆状核变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疑难杂症。</p><p>脑血管病:急、慢性中风及偏瘫。</p><p>发作性疾病:头痛、头晕,急性瘫痪、重症肌无力及癫痫。</p><p>功能性疾病:睡眠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p><p>神经免疫性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炎。</p><p><br/></p>
<p>神经内六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留学一年。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头痛、头晕、脑血管病、认知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周围神经病、肌肉疾病、变性病、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二等奖1向,河北省医学技术一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编2部医学著作,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4篇,单篇高影响因子5.104。</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河北省)分会委员</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山一院神经内科工作,受到严格正规的神经科训练,师从国内几大著名的神经科老专家的言传身教,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过硬,通过临床医学博士的学习过程,更加增加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面,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如病房、门诊、急诊、神经科重症监护室,神经电生理室等,临床经验丰富,救治无数危重病人。熟练掌握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治疗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头晕、头痛、晕厥;老年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脊髓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及睡眠障碍。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厅颁发的“抗高血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实验研究”科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脑梗死的血管损害病历机制及治疗新概念”科技成果二等奖的参与者。</p><p>论著:</p><p>1、重组人Semaphorin3A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轴突损伤的实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12期</p><p>2、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后Sema3A、Nrp1mRNA表达上调与轴突网络损伤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年2期</p><p>3、.以视力受损为表现的神经梅毒1例报道,新医学,2010年12期</p><p>4、尿蛋白排泄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年2期</p><p>5、脑卒中后生活质量量表3.0代理人版中文版的编译及其性能测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30期</p><p>6、脑卒中后生活质量量表3.0代理人版中文版的测试及评价(英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年3期</p><p>7、腔隙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微量蛋白尿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年4期</p><p>8、艾滋病患者合并多发性脑出血1例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1期</p><p>9、提高桥脑梗塞的定位诊断水平,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1期</p><p>10、脑卒中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2期</p><p>专著:</p><p>副主编《脑水肿》,人民卫生出版社。参与编写多本专著。</p><p><br/></p>
<p>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人民医院科教处处长,神经内六科主任。现国际头痛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河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河北省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委。河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副组长,河北省医学会第三届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石家庄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石家庄市医学会卒中预警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获河北省首届“省直青年五四奖章标兵”(2012年)。发表论文30余篇,SCI 4篇。主编参编著作7部,参译著作2部,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六)、二等奖(省级第五)、三等奖各一项(省级第五),河北省优秀医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厅级第一名)。长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头晕、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及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脑血管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诊治。</p>
<p>神经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德国医学博士,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卒中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卒中学会脑血流代谢分会主委,擅长:脑血管疾病及头晕眩晕及其他神经系统疑难疾病。获得羊城好医生及广东省杰出医学青年称号。</p><p>在国内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和神经病学硕士学位。04年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Charite-Benjamin-Fanklin医院获得短期医生执照从事客座医生,后师从PD.Andrea Hartmann教授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p><p>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国际合作项目课题、省部、厅级科研项目。担任国家自然、省自然基金评议专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J Cereb Blood Flow Metab,Frontier in aging neuroscience,J Stroke Cerebrovasc Dis,Thrombosis research等权威期刊多篇论文。</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委员</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