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眼球震颤?眼球震颤是一种眼部疾病,这种疾病一般是由先天因素或后天疾病,引起眼部肌肉本体感受器发生改变,导致患者眼球有规律、有节奏、不受控制地摆动。哪些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可能提示得这个病?最典型的表现是患者出现眼球摆动,这种摆动不受患者自己控制,且有规律、有节奏。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看外界静止的物体在晃动、视力降低、头部总是偏向某一侧等症状。为什么会得这个病?眼球震颤的发病常与遗传,视觉系统、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以及酒精或药物有关。有以下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如家族患病、特殊职业人群(如矿工)等。有哪些分类或分型?根据发生时间,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获得性)眼球震颤;根据发病部位,可以分为传入性和传出性眼球震颤,分为眼源性、前庭性、中枢性眼球震颤;根据震颤形式,可分为钟摆姓、冲动型、跳动型[1]等。不同的分类,具体的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种遗传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什么?部分眼球震颤的患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因此,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产前进行基因诊断。如何治疗?目前,眼球震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此外,还有光学治疗、药物治疗。能治愈吗?由于大部分患者为先天性,因此,这部分患者只能通过治疗,减轻眼震的症状,矫正外观,使患者不偏头视物。但一部分后天性的眼球震颤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能够彻底治愈。他们的寿命一般不受影响,大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甚至有部分患者能再次走入社会,恢复相对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本病的患病情况如何?眼球震颤的群体患病情况目前尚不明确,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发病率为 1/350~1/20000[2]。本病会传染吗?本病不会传染。
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眼科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本科。同年进入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工作,一直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1991年-1993年昆明医学院研究生业余进修班学习结业。1998年、2004年分别在天津、北京进修学习眼眶病。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医疗、教学经验。每年参加昆明医学院眼科学大课讲授。多次参加省内、国内眼科新技术学习班及学术研讨会。2000年-2014年担任眼科副主任,工作严谨、责任心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教学论文4篇。参与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多项。主持完成教学教研课题1项。 获得荣誉:荣获2003、2006年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2002、2011年度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2012年度工作先进个人等奖荣誉称号。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师从我国著名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赵堪兴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组长、天津市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2014-2017年)。从事眼科临床工作19年(至2021年),对待病人耐心细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斜视、弱视、眼球震颤及小儿眼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对各种复杂性斜视的手术设计具有独特见解,并采用显微手术技巧,效果显著,深受患者和家长的信赖。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其中主持3项),省部级课题4项(其中主持2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尖杂志,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2013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选拔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017年入选天津市首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8年入选天津市首批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津门医学英才”。(2021.04)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组长天津市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天津市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特聘专家暨中国医学临床百家眼科学学术专家国际眼科纵览编委中华实验眼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眼科杂志审稿专家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国际编委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审稿专家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审稿专家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委员获奖荣誉天津市首批“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市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其中主持3项),省部级课题4项(其中主持2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尖杂志。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眼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专科会员。1983年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之后分别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的眼科临床硕士和眼科临床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郭静秋教授和赵堪兴教授,获眼科临床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美国西南儿童医学中心眼科、Wills眼科医院、Johns Hopkins医院Wilmer眼科研究所斜视与小儿眼科访问学习。现已从事眼科临床和教学工作三十年,主要从事斜视与弱视的临床诊疗与教学以及临床基础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对患者的责任心,以及优良的职业素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具有很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对斜视、弱视及眼球震颤的临床与基础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斜视、弱视、眼球震颤以及屈光不正等病症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独立处理斜弱视中的常见病和复杂疑难病症,熟练掌握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的手术操作,已门诊诊疗斜视、弱视、屈光不正、眼球震颤及其他小儿眼科疾病数万人次,完成各类斜视(包括眼球震颤)手术数千例,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多次受邀担任全国眼科年会和斜视与小儿眼科年会的会议主持并作专题讲座。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2001年至2013年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华眼科杂志特约审稿人获奖荣誉曾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曾获中华眼科学会奖。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编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和眼科专著及译著四部。主持卫生局科研课题两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