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抗炎及调节激水平
1. 一般治疗
选择清水或合适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混合物,但不能过分
清洗,注意控油保湿,外用温和滋润乳 忌用手挤 、损抓皮损 适当限制可能诱发或
加重座疮高升糖指数食物及牛奶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熬夜[1]。
2.外用药物治疗 (轻者仅以外用药物治疗)[1.5]
(I)维A酸类药物:包括第一代异维酸和第三代维A乳酸膏
具有改善毛囊皮脂 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作用。此外,还能增加皮肤渗透性,在联合治疗中可以增加外用抗菌及抗炎药物的疗效。
(2)抗菌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杀灭座疮丙酸菌、溶解粉刺及收敛作用。
(3)抗生素类药物: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软膏、克林霉素及氯霉素等外用制剂,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的抗 生素可用于痤疮的治疗。
(4)其他:不同浓度与剂型的壬二酸、氨苯砜、二硫化硒、硫磺和水杨酸等药物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或者轻微剥脱作用
系统药物治疗
(1)抗生素:针对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反应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
常用药物:首选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不能使用时选择大环内酷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2)异维A酸:口服维该类药物具有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适用于结节囊肿型座疮、伴皮脂溢出过多、其他方法疗效不佳的座疮以及暴发性座疮和聚合性座疮。
常用药物:口服异维A酸和维胺酯
(3)抗雄激素药物:可以通过抑制雄激素前体生成或作用于皮肤内雄激素代谢酶和雄 激素受体,进而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和改善痤疮。
常用药物:雌激素、孕激素、螺内酯及胰岛素增敏剂等。
(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前体分泌;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适用于重度炎性痤疮的早期治疗。
常用药物:泼尼松、皮损内类固醇激素
其他治疗
(I)光疗:使用 LED蓝光或红光治疗轻、中度皮损;光动力疗法PDT外用 5- 氨基酮戊酸 (ALA)用于毛痪皮脂腺上;加照红光适用于重度度痤疮;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用于消退座疮红色痘印;非剥脱和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座疮瘢痕;
(2)辅助治疗:可用粉刺挤压器将粉刺内容物挤出;近年化学剥脱疗法用于辅助治疗,常见剥脱剂包括果酸、水杨酸、轻某乙酸、间苯二酚和三氯醋酸
o 中医治疗[1]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主要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痰饮阻肺。每个证型均有其对应的主症和次症,需经医生面诊后选择对应的方药治疗。
中医常见药物治疗
1.气虚血瘀
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甚则喘咳,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白或暗淡,自汗,口唇青紫,甚者胁痛积块,颈脉怒张,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虚涩或结代。
治法:养心补肺,益气活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饮加减。若饮停喘咳者,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2.气阴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身重乏力,心烦不寐,口咽干燥,小便短赤,甚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眩晕耳鸣,肢肿形瘦,唇甲稍暗,舌质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促或结。
3.阳虚水泛
症状:心悸怔忡,气短喘促,动则尤甚,或端坐而不得卧,精神萎靡,乏力懒动,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晦暗,肢体浮肿,下肢尤甚,甚则腹胀脐突,尿少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弱或迟。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参附汤、五苓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丹参饮加减。若心肾阳虚突出,而水肿轻微者,合用金匮肾气丸。
4.痰饮阻肺
症状:喘咳气急,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多色白或黄稠,心悸烦躁,胸闷脘痞,面青汗出,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舌苔厚腻或白或黄,脉弦滑而数。
治法:温化痰饮,泻肺逐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保元汤、丹参饮加减。若痰郁化热,喘急痰黄难咯,舌红苔黄者,可用苇茎汤合温胆汤。
常用中药制剂[1]
1.芪苈强心胶囊
功效: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适用于阳气虚乏,络瘀水停证。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2.补益强心片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利水。适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水停证。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心宝丸
功效: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适用于心肾阳虚,心脉瘀阻证。口服,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心功能Ⅰ、Ⅱ、Ⅲ级一次分别用120、240、360mg,每日3次,在心功能正常后改为日维持量60~120mg。
中医其他治法
疾病发展
心衰的预后取决于原发性心脏病的性质和诱发因素的可治性,其主要死因为进行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心衰患者要尽早治疗心衰,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并积极控制原发疾病,以期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1]。
主任医师,教授,广西医学院、海南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海南省、市医学会事故鉴定委员会资深专家,中华心血管学会海南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重症医学会海南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中国白求恩医科大学,先后在中国心血管研究所、阜外医院、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心研究所、广州孙逸仙医院心内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工作进修学习深造。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近四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各种危重症、难治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置、大面积心肌梗塞的药物治疗、严重多脏器功能损伤的治疗有独到建树。在省内同行中为知名专家,目前其学生及徒弟遍布省内各级三甲医院二级医院,被广大患者及家属称之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著名医师,在王主任带领下目前省中医院各种危重症、心血管内科、ICU重症监护室的各种医学技术水平。"
主任中医师,教授。汉族,1956年2月出生,四川南充人,1982年1月毕业于泸洲医学院,大学本科学历,医学学士,九三学社社员,任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委员,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委员。重庆市首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医内科),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医,重庆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任世界中医药学术联合会呼吸病专委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肺系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名中医,硕士生导师。曾任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业务副院长,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员。被聘为重庆市干部保健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27年,具有坚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操作技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的中西医诊治,临床疗效好,从医严谨,能解决较复杂的临床技术问题,具有组织解决疑难危重病人诊治的能力,尤其专长于内科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的中、西医诊治,临床疗效好。尤其擅长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源心脏病、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过敏性鼻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肿瘤放化疗副反应、肝硬化、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辨证施治。临证中,努力提高临床疗效,将中医病症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中药传统制剂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肺系统疾病痰多气逆症,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副反应症,对肺心病伤阴症采用“从淤论治”,采用中医标本同治配合营养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运用温化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等,临床疗效好,在病人中有很好的声誉。主研国家中医管理局和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分别获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研课题《癌痛安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为主研之一。参加《中医内科急重症手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中西医结合诊疗丛书/内科急症分册》(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的编写,任编委,任《中华临床医学集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编审。在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6篇。1993年被重庆市教育工会授予重庆市“先进女职工”称号。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名中医专家团队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全国第三批学术传承人及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及全国优秀继承人。从事心血管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北京市中医局陈可冀名医工作站、岳美中名家研究室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多次受邀北京卫视“养生堂”“我是大医生”、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健康中国”,受邀联合国日内瓦、美国旧金山、澳洲墨尔本、澳门、台湾及全国多地大学、学术和医疗机构演讲。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调治心律失常房颤、早搏、缓慢性心律失常等、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及冠脉支架及搭桥术后、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脂血症及胸闷痛、心悸、头晕等;同时运用宫廷代茶饮及膏方调理。社会任职首届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委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学会女性健康专委会常委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获奖荣誉曾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第一负责人获省部级奖三项,主要负责人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四项科研成果《中国宫廷医学医籍精华》、《清宫医案精选》、《走进清宫学养生》、《陈可冀学术思想及医案实录》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在研或完成高血压、冠心病、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清宫医案方药等国家科技计划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