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是对临床医生的一大挑战,治疗越早越好。需要家庭医师、儿科医师、眼科医师等的共同努力。根据发现病变时患儿的年龄、肿瘤的部位、肿瘤大小和部位等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危急情况如何处理? 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等紧急情况。为避免病情恶化,医生需要立即施行救治: 抗癫痫治疗 目的:镇静,终止抽搐。 常用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哪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化疗药物: 目的:缩小肿瘤,治疗眼内及眼外视网膜母细胞瘤。 常用药物:长春新碱、卡铂、足叶乙甙、美法仑等。 手术治疗 眼球摘除术:目的是完整取出眼球及肿瘤,提高患者治愈率。 眼眶内容摘除术: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侵犯范围,但大多预后不好。 其他治疗 激光光凝:目的是主要通过热凝固效应,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可以限定肿瘤并凝固肿瘤供应血管。 冷冻疗法:目的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组织等的损伤,导致肿瘤坏死。 化学减容法:目的是减少眼球摘除或外放疗等并发症较多的治疗的必要性,保留患儿的眼球和有用视力。 外放射治疗:目的是用高能量 X 线或其它类型的射线杀灭肿瘤。 外部放射性敷贴治疗:目的是将具有放射活性植入物制成一定形状,安置于与肿瘤基底相应的巩膜外,利用射线透过巩膜照射肿瘤。 基因治疗:目的是靶向、精准、安全、高效的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但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疾病发展的结果怎样?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肿瘤逐渐增大,可向颅内或眶内扩展,向附近软组织转移,也可经血液循环转移至全身,侵犯骨髓、肺、肝脏等。随着病情进展,会患者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高达 95% 以上的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可以通过眼球摘除术达到治愈[2],基本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寿命。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眼科学会秘书,广州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网络筛查核心成员。参与多项省市级重大临床及科研课题项目,参与广东省及广州市援疆项目。参与广州市临床特色项目《超声红外影像引导先天性白内障个性化手术与术后评估技术》推广。参与《Elsevier-Taylor and Hoyts Pediatric Ophthalmology》翻译及校对。曾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发言交流。专业擅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及手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儿童常见眼底疾病的检查、手术治疗和视觉康复训练;儿童屈光不正的光学矫正,儿童斜视、弱视、婴幼儿白内障的综合治疗及视功能康复治疗。科研成果发表多篇SCI论文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儿童斜视诊疗常规》、《儿童眼保健学》编写。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学历,博士研究生导师,八年制长学制博士生全程导师。美国Texas州眼整形眼眶病中心高级访问学者;美国Baylor医学院Cullen眼科研究所眼表中心博士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亚太地区眼整形眼眶病学会会员;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二十年,熟悉各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各种内窥镜微创眼鼻相关手术,包括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内窥镜下眼眶减压术、视神经挫伤的内窥镜视神经减压术、眼眶肿瘤内窥镜摘除术以及慢性泪囊炎的内窥镜再通等手术。对各种眼部整形手术包括上睑下垂矫正术、活动性义眼座植入术等有较深造诣,并对眼睑和眼表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具有独特见解。学术成就:主要着重于干细胞与眼肿瘤以及眼表疾病的相关研究。在该领域已经进行相关研究十余年,熟悉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力求以研究推动临床治疗。多年来,在上述方向进行了稳定、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学术成果。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并指导8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已毕业4人,在读4人。并指导3名在读八年制长学制博士生。社会任职《J TISSUE ENG REGEN M》杂志审稿人《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杂志审稿人《MOLICULER VISION》杂志审稿人《APJO》杂志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获奖荣誉荣获2017年度第三届“羊城好医生”称号荣获首届“南粤好医生”称号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的项目《干细胞与眼表疾病的相关研究》获得201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荣获2011年度中山大学优秀临床带教老师荣誉称号科研成果主持了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共10余项课题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SCI收录论文10余篇,文章发表于包括眼科与整形临床权威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干细胞研究的文章发表于干细胞研究领域国际权威杂志《Stem Cell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Cell B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