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慢性荨麻疹的死亡率很低,但它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破坏性影响。目前,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是根据“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估等级”(GRADE)系统建立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本病的根本治疗是去除病因,如不能去除应减少各种促进发病的诱发因素;不过,即使很多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的病因,药物治疗也能使疾病得到控制[3]。 危急情况如何处理[3]? 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喉水肿等紧急情况。为避免猝死,医生需要立即施行救治: 过敏性休克治疗 目的:避免因过敏性休克导致心脏骤停。 常用药物: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如甲强龙、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喉水肿治疗 目的:避免喉水肿导致的呼吸困难。 常用方法: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如甲强龙、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氨茶碱或口服麻黄碱;吸氧。若上述处理无效而有窒息危险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慢性荨麻疹有哪些治疗方法[3]?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 目的: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常用二代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常用一代抗组胺药物:扑尔敏、盐酸多塞平等。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米替丁等。稳定肥大细胞膜:曲尼司特、酮替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等。 糖皮质激素 目的: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迅速缓解症状。常用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但应避免长期使用。 常用药物:甲强龙、泼尼松、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免疫抑制剂 目的:主要用于调节免疫。 常用药物:环孢素 A,免疫球蛋白,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 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 目的: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水肿的症状,常与抗组胺药联用。 常用药物:维生素 C、钙剂等。 止痒药 目的:用于改善局部瘙痒的症状。 常用药物:炉甘石洗剂、薄荷止痒霜。 手术治疗 本病不需手术治疗。 疾病发展的结果怎样?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本病的患者会因难忍的瘙痒,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疾病对患者的寿命无影响。 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均能得到很好地控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可恢复正常状态。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同年分配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至今。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皮肤性病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00年获皮肤性病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曾赴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皮肤科学习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病理及应用皮肤镜对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诊断。擅长各类皮肤病及性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寻常痤疮、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炎类皮肤病、过敏性紫癜、变应性血管炎、皮肌炎、红斑狼疮、银屑病、白癜风、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尖锐湿疣等。发表中华系列及国家级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皮肤性病学》及《实用性病学》专著两部,主持发明专利一项。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骨干人才培养对象、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培养计划入选者。赴美国得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留学两年。主要从事红斑狼疮、荨麻疹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2项、省市级课题3项(含人才计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项目10项。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J Autoimmun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4篇,获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15年度SCI论文一等奖。作为执笔者起草《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参编《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参编医学教材/专著7部。应邀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做报告20余场次,获全国性青年医生授课比赛二等奖。现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工作秘书、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自身免疫学组委员、变态反应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性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以及四大权威医学期刊之一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IF:44.405)等多家SCI期刊学术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