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荨麻疹病因复杂,约 3/4 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对于能确定病因的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其病因又是多种多样,可能与食物、花粉、药物等过敏有关;也与感染、压力、冷热刺激等有关;还与遗传、免疫因素有关;另外,进行免疫疾病的治疗和进行放化疗治疗,也容易发生慢性荨麻疹。 为什么会得慢性荨麻疹? 部分能确定的病因如下: 食物及食物添加剂:主要是动物蛋白性食物,如鱼、虾、蟹、肉类、蛋等;植物性食物如茄子、竹笋、菠菜、苹果及李子等蔬菜和水果。食物中加入的色素、调味品、防腐剂、酵母、水杨酸、柠檬酸等天然或合成物质。 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真菌孢子、灰尘、甲醛等气体吸入,且这些患者常常伴有呼吸道的症状。 感染:各种急慢性炎症均可引起本病: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脓疱病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也与慢性荨麻疹相关;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的前驱期或黄疸期多见,柯萨奇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同荨麻疹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寄生虫,如疟原虫、蛔虫、钩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 药物:青霉胺、磺胺、血清、疫苗等药物可能引起荨麻疹,有些药物本身就是组胺释放剂,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等。 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 昆虫叮咬:蜜蜂、黄蜂等虫咬,毛虫、甲虫、袋蜘蛛等的毛鳞刺入皮肤。 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如精神紧张、感情冲动等。月经、绝经、妊娠等也可引发本病。 内科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有 7%~9% 的患者也有荨麻疹。淋巴瘤、癌肿、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高脂血症以及慢性病灶,如口腔、牙齿、胃炎、肠炎、胆囊炎、肾炎、糖尿病等也可伴发本病。 遗传因素:与遗传相关的荨麻疹有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家族性冷荨麻疹、延迟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哪些人容易得慢性荨麻疹? 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可以预防的因素: 有明显诱发因素的患者:如对特定的食物及食物添加剂、花粉、药物、物理因素等过敏。 因其他原发疾病导致的荨麻疹:如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各种急慢性感染、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内科疾病等。 很难预防的因素: 进行免疫治疗的人群:进行免疫疾病(如血液疾病)治疗的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患有慢性荨麻疹。 进行放疗或者化疗的人群:进行放疗或者化疗的人群,免疫力长期较低,有引起慢性荨麻疹的风险。 遗传因素:与遗传相关的荨麻疹有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家族性冷荨麻疹、延迟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同年分配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至今。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皮肤性病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00年获皮肤性病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曾赴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皮肤科学习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病理及应用皮肤镜对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诊断。擅长各类皮肤病及性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寻常痤疮、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炎类皮肤病、过敏性紫癜、变应性血管炎、皮肌炎、红斑狼疮、银屑病、白癜风、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尖锐湿疣等。发表中华系列及国家级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皮肤性病学》及《实用性病学》专著两部,主持发明专利一项。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骨干人才培养对象、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培养计划入选者。赴美国得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留学两年。主要从事红斑狼疮、荨麻疹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2项、省市级课题3项(含人才计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项目10项。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J Autoimmun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4篇,获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15年度SCI论文一等奖。作为执笔者起草《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参编《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参编医学教材/专著7部。应邀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做报告20余场次,获全国性青年医生授课比赛二等奖。现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工作秘书、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自身免疫学组委员、变态反应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皮肤性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以及四大权威医学期刊之一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IF:44.405)等多家SCI期刊学术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