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较小、发展缓慢、症状轻微的翼状胬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仅需要减少紫外线、尘土、花粉等刺激即可。症状明显、发展迅速、体积较大的翼状胬肉需要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抗炎药物: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吲哚美辛、米索前列醇双氯芬酸等。可以用于局部滴眼,作用是缓解眼部异物感、眼红等不适。但本类药物只能够缓解不适,并不能治疗或者延缓翼状胬肉的生长。抗代谢药物[5]:主要包括了丝裂霉素、博来霉素、5-氟尿嘧啶等。主要采用局部注射的方式。作用是注射后可以使细胞死亡,翼状胬肉逐渐变白、萎缩。抑肽酶:作用是可以抑制翼状胬肉分泌的生长因子,从而减缓其生长。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翼状胬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术后仍有复发可能。当翼状胬肉反复引起眼部不适、视力下降、散光或者影响美观时,可以选择进行手术治疗[6][7][8]。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巩膜暴露术:主要目的是切除翼状胬肉,改善患者症状。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球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完成翼状胬肉切除后,再移植部分自体组织,作用是促进眼球恢复,降低复发率等。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在完成翼状胬肉切除后,再使用羊膜移植覆盖在胬肉切除后的缺损区。物理治疗冷冻治疗[2]: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翼状胬肉,目的是用零下 40 摄氏度的低温冷冻翼状胬肉,破坏其血管及组织,目前已不推荐使用。激光切除术[2]: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翼状胬肉,目的是利用激光产生的热效应,破坏翼状胬肉血管,目前已不推荐使用。疾病发展和转归随病情进展,若症状明显或症状反复出现,或影响患者外观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出现视力明显下降,甚至会失明;如果能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的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能够治愈,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存在复发的可能。
浙江大学医学院眼科学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白内障中心访问学者。从事眼科工作10余年。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3项。参与国家及省厅级课题10余项。累计发表国际SCI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5篇。获2016年医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医疗专家称号。
眼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眼科工作25年,擅长圆锥角膜,疑难角结膜感染、免疫角膜病,眼部过敏,干眼,泪道疾病、以及其他外眼病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并在复发性翳状胬肉、羊膜移植及各种泪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在角结膜疾病的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研究,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羊膜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病、过敏性眼表疾病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委员女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干眼病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眼科科分会眼底病和感染性眼病分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眼病学组委员科研成果主持和参与了《活体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谱》《睑缘炎与睑板腺功能障碍》《阿米巴角膜炎诊断与治疗》《同仁角结膜病例精粹》《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同仁眼科手册》等编著。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精准与数字医学分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美容整形技术与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学美容与皮肤健康专业委员会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硕士毕业,天津医科大学博士毕业,曾于上海九院研修眼睑眼表疾病及整形,完成各类眼病及眼整形手术近万例,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被好大夫在线平台评为中国年度好大夫。擅长眼整形及各类眼睑、眼表疾病诊治及其手术、泪囊炎、白内障手术。双眼皮手术、眼袋、开眼角、上睑下垂、眼睑皮肤松弛、泪腺脱垂、眼睑色素痣等各种眼睑肿物、倒睫、翼状胬肉、眼睑内外翻、角结膜肿物、霰粒肿、麦粒肿、泪囊炎、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复杂眼睑外伤、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种类型常见眼部手术完成近万例,复发率低。于国内核心期刊及国际SCI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两项。社会任职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精准与数字医学分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美容整形技术与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学美容与皮肤健康专业委员会会员。获奖荣誉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被好大夫在线平台评为中国年度好大夫。科研成果于国内核心期刊及国际SCI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