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参差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两眼远视程度消退不同:人眼在发育初期为高度远视,随着发育眼轴长度不断增加,远视度数减轻,近视度数增加,最后变为正视眼。如近视度数仍不断发展,变为近视。 如两眼在远视消减,或近视发展中进度不同,可引起屈光参差。 近视加深且不平衡:环境因素,比如长期近距离看书、歪头看书、书写姿势不正确,可引起双眼近视化程度不同,导致双眼近视加深,并且度数不平衡,产生屈光参差。 外伤、手术和眼病引起:比如角膜手术或者内眼手术后,外伤性白内障等,均可引起该眼屈光程度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双眼度数相差较大,形成屈光参差。 某种先天疾病:有些先天疾病,比如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眼轴较对侧眼短,形成屈光参差,或者患者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眼球停止发育,体积较正常者小,为真性小眼球患者。另一只眼为正常发育眼,则双眼屈光度相差很大,为屈光参差。 哪些人容易患屈光参差病? 环境因素:眼球在正视化过程中,会受到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歪头看书、书写姿势不正确,造成物像落在双眼视网膜上的清晰度不同,继而引起屈光参差。 疾病因素:某些先天性疾病,比如眼球后退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等,均可引起屈光参差。外伤后或眼部手术后,屈光度也可发生较大改变,形成屈光参差。 年龄因素:屈光参差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在婴幼儿期发病率较低;在儿童、青少年期近视逐渐发展,屈光参差发病率增加;成年后,屈光状态稳定,发病率相对稳定;老年人由于白内障等眼病的发生,屈光参差发病率又呈增加态势。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国际角膜塑形镜学会亚洲分会会员。2002年毕业后从事眼视光学工作10余年。曾参加中国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温州眼视光医院举办的眼视光学专业技能培训。在眼视光疾病的诊治:近视的控制治疗、弱视治疗、低视力康复、青少年视力保健、老视验光、隐形眼镜如RGP及散光软镜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角膜屈光手术如LASIK、SBK、Epi-LASIK,以及波前像差引导个性化手术和飞秒激光手术。参与的科研项目获2014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相关因素的研究》经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从事眼科视光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对弱视和近视等青少年视力问题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处理各种圆锥角膜、屈光及外伤术后的问题,对角膜接触镜并发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致力于近视眼发病机制及角膜塑形镜(OK镜)防治研究,现为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资深会员(FIACLE),美国角膜塑形镜学会资深会员(FOAA)社会任职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中国大陆地区)学术委员获奖荣誉在青少年视力保健和近视防治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已在核心期刊和SCI发表相关论著。主编及参与编写多本视光学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