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特别是患者处于急性期时,早期解除大脑缺血状态,尽量减少脑损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要立即就医: 意识下降。 呼吸困难(无法自主呼吸)。 偏瘫。 肢体麻木。 言语不利。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还有哪些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同时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需及时就医。 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 行走不稳(步态异常)。 尿失禁。 就诊前的应对: 可以这样做: 对于可能存在误吸的患者,在转移时可将床头抬高至 30 度;如无以上情况,可使患者保持仰卧位,以增加脑灌注。 不能这样做,有可能影响疾病诊治: 不要热敷麻木的部位,可能会造成烫伤。 不要给患者喂水、食物,可能诱发呛咳,甚至窒息。 不要盲目服用药物。 应该看哪个科?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 由于本病发作急且危重,所以医生需立即为患者行紧急检查,比如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检查、神经系统评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心电图、凝血功能的检查等。此时,家属需尽量理解和配合。待患者情况相对稳定后,医生还会进一步行后续检查。 需要做哪些检查? 询问病史:目的是了解患者情况,明确起病原因。询问病史时应注意患者有无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体格检查: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情况利于及时处理及明确诊断。评估重要的生理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化检查:目的是了解造成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 脑脑 CT:目的是明确诊断,对脑梗死的部位进行定位、定性。发病早期用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发病后 24 小时需要再次复查脑 CT,以明确诊断。 颅脑 MRI:目的是为了检查出更小的病灶,及早发现微小病变。较头颅 CT 更加清晰,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选。 脑血管检查:目的是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梗死,如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对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目的是帮助医生早期筛选诊断。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目的是帮助医生诊断患者血管内部的情况。 CT 血管造影(CTA):目的是使用 X 射线了解器官和血管详细情况,检查血管有无异常。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脑血管检查的金标准。目的是辅助鉴别疾病。 其他检查:如心电图、Holter 和心脏超声等。目的是为了明确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 医生会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 有没有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病史? 若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平时是否规律服药? 既往还有其他哪些疾病? 是否有反应迟钝、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既往是否有类似表现? 第一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发病后有没有去过其他医院?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对哪些药过敏? 目前口服什么药物? 患者要问医生哪些问题? 这些症状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情严重吗?都有哪些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腔隙性脑梗死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如果治疗没有明显效果,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需要住院吗? 回家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该病是否遗传?
现任大庆市第四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应用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对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康复,颈肩腰腿痛的治疗,面瘫的针灸治疗,疗效独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留美学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中组部“万人计划”(2019年)、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201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年)、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得者。担任中国卒中学会(一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卒中学会会长、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主持课题20余项,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等。在2016年作为项目主持者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并于2018年作为项目参与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脑血管病领域SCI论文50余篇,JCR Q1区27篇,论文引用次数700余次,在Stroke、ATVB、Cardiovasc Res、FASEB J等发表研究成果受到同行专家好评,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近20项脑血管病相关指南制定。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