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如何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安静卧床、脱水降低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具体分为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大多数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符合手术条件者,则进行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 一般处理: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 降低颅内压: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并导致脑疝形成。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常用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红蛋白、利尿剂等,尤以甘露醇应用广泛。 降低血压:降血压以脱水降颅压治疗为基础,血压过高会增加再出血风险,因此需要控制血压。调控血压时,患者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有无高血压史、有无颅内高压、出血原因及发病时间等因素。脑出血急性期一般采用静脉注射快速降压药物,可选药物包括乌拉地尔、拉贝洛尔、盐酸艾司洛尔、依那普利等。 止血治疗:如果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医生可能会采取针对性的止血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凝血因子缺乏和血小板减少症者,可选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替代治疗;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华法林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维生素K1拮抗。 亚低温治疗:作用是降低脑细胞代谢、改善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帮助恢复脑细胞功能。常用药物是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等。 其他治疗: 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治疗。 中枢性高热大多采用物理降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一般在脑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和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选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静脉应用镇静剂。常用的镇静剂有二异丙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等;镇痛药有吗啡、阿芬太尼等。 对于脑出血后 2 ~ 3 个月再次发生的癫痫样发作,需要长期、规律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 严重脑出血危及生命时,内科治疗通常无效,外科治疗则有可能挽救生命。但外科治疗较内科治疗通常增加严重致残风险。常见手术如下: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出血量较大,中线结构偏移大于 1.0 厘米的患者。医生会根据 CT 等检查定位后,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切开相应部位头皮,用特殊工具取下一直径约 3~5 厘米的骨瓣,切开部分脑组织找到血肿部位,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最后视脑组织水肿情况选择复位骨瓣后缝合头皮,或骨瓣暂不复位直接缝合头皮等待二期颅骨修复。优点为可以在直视下将血肿完全清除,止血过程安全、可靠;缺点为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随着脑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大型医院已较少运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适用于基底节区与颞叶出血。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入颅时间较短且创伤小;缺点是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易出血、减压不彻底等。 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适用于脑内绝大多数部位出血。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定位也很准确,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绝大多数脑内部位的出血。优点是可直视、创伤小、清除血肿及时、对周围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恢复快;缺点是手术空间小、视野较窄,清晰度易受血凝块影响,深部手术如果出现大出血,很难完全止血。 康复治疗 脑出血后,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常用康复功能训练如下: 功能训练:面瘫功能锻炼、语言吞咽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肢体功能锻炼、手功能训练和步行功能训练等。 协调训练:转移训练和平衡协调能力的训练。 运动训练:诱发患者的主动运动和关节被动活动。 物理治疗 包括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顺序循环治疗仪治疗等。 高压氧治疗 该疗法的作用是提高血液中氧气含量,改善脑组织缺血状况,受伤后 14 小时以内治疗效果最好。高压氧治疗需要在医院进行。医生会根据病情在受伤的最初 2~3 天,每天进行 2 次高压氧治疗。一般需要 6 个以上疗程。连续完成 2~3 个疗程后可以休息 7~10 天,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高压氧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及时就医并经正规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长期结局,甚至有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如果诊治不及时,可因出血的部位和多少不同,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偏瘫、长期昏迷等严重情况,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高血压是预防脑出血复发最重要的可干预因素。降压治疗对于减少卒中尤其是脑出血复发几率效果明显。
副主任医师从事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供血不足等脑血管疾病近40年;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近20年,拥有相关领域的丰富经验。率先在天津市神经内科中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效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十余年来,在颅内、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支架诊断治疗和超早期脑梗死的动脉介入溶栓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作经历1995年9月-至今天津市环湖医院医生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2.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包括大脑中动脉、颈动脉颅内段、颈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椎动脉起始部、锁骨下动脉。3.颈动脉夹层的支架治疗。4.进展性脑梗塞、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长期头晕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个人简介侯玉仲,男,副主任医师从事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供血不足等脑血管疾病近40年;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近20年,拥有相关领域的丰富经验。率先在天津市神经内科中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效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十余年来,在颅内、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支架诊断治疗和超早期脑梗死的动脉介入溶栓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作经历1995年9月-至今天津市环湖医院医生
神经病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郑州市青年科技专家,郑州市新长征突击手,郑州卫生系统知名学科带头人。原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七病区(脑血管、帕金森肝豆状核变性病区)主任、郑州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主任(兼)、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兼)。现为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内六病区主任,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曾先后进修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北京市疑难病会诊中心。从事神经病学临床、科研工作10余年,可熟练处理神经科各种急症及感染、脱髓鞘、血管病变、遗传、代谢等病因所致的“痛、眩、麻、木、痉、瘫”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头痛、眩晕、癫痫、脑梗死、脑出血、意识障碍等神经危重症的处理,各种神经免疫疾病的免疫序贯治疗,各种神经痛的药物介入治疗,各种肌张力障碍及肌阵挛的A型肉毒毒素局部应用,与本专业交叉学科如肝硬化、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糖尿病、精神障碍及大内科的常见急症处理及临床治疗,率先在河南省开展了帕金森病的DBS治疗及倡导了肝豆状核变性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临床分10几种症型,每种症型治疗方案不同,相同症型每个患者因并发症、合并症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对同一患者因治疗时期不同采用治疗方案亦不相同等)。社会任职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中国循环学会神经变性专业委员会河南分会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学会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中西医结合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中华儿慈会特聘全国医疗专家顾问获奖荣誉所主导的肝豆状核变性个体化治疗技术获得郑州市第六届青年科技进步奖(中共郑州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普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普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科研成果目前主持省、市科技攻关科研项目5项,专项基金1项、博士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4篇,北大核心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考网站:http://www.zzrmyy.com/gand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