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及夹寒、暑、湿、燥、热六淫之邪和正气不足是引起感冒的重要因素,病位在上焦肺卫,病机为外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在不同季节常常夹四时不正之气而入侵,以风寒、风热、风燥为多见。外邪致病的途径为肺系卫表,一是外邪侵袭,卫阳被遏,邪正交争,营卫失和而出现发热、恶寒、出汗异常等表卫症状;二是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致鼻塞、咳嗽等。病久反复,伤及正气,或年老体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受邪而使疾病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正气不足的所偏也导致感受外邪的差异,如气虚者多易感受风寒,阴虚者多易感受风热。体质因素在感冒的发病和病机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素体痰湿内盛则易受寒湿、阴虚内热则易受风热、风燥等。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其研究方向主要为小儿脾胃病证研究。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委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青联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药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及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编教材、专著9部。主持承担国家级、部省级等课题20余项,获厅局级科研奖励1项,取得发明专利1项。
主任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对内科常见及多发病种的中医药治疗有独特的见解。擅长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方的研究,对脾胃疾病,呼吸、内分泌等内科疑难杂症和亚健康人群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长期致力于中医治法、病机与方剂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工作。强调方证对应,重视配伍规律研究,倡导对中医理论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规范。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9名。社会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方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研成果主持“973”子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专著3部,作为副主编编撰《方剂学》统编教材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