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很多人没有察觉到患病。症状通常缓慢加重,有些患者的症状进展稍快。根据损害部位的不同,患者可以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吞咽困难等症状。 运动神经元病有哪些症状? 运动神经元病分为四种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不同类型患者的症状和疾病发展不同[2][4]: 肌萎缩侧索硬化[2]: 运动神经元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发病年龄一般在 30 ~ 60 岁,多数在 45 岁以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同时受损。 发病时最常见的表现是,一侧或两侧手指活动笨拙、无力;之后出现手部肌肉萎缩,逐渐发展到双臂和肩胛部的肌肉。随着患病时间延长,肌无力和肌肉萎缩扩展到躯干和颈部,最后影响到面部和咽喉部肌肉。 少数患者首先出现下肢或躯干肌肉的萎缩和无力,之后再影响其他部位的肌肉。受影响的肌肉常常出现明显的肌束颤动(肉眼可见的肌肉跳动)。 患者的意识状态始终保持清醒。 在疾病晚期,患者出现伸舌无力、舌肌萎缩、吞咽困难、咀嚼无力、发音不清。患者多在 3~5 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 进行性肌萎缩[2]: 患者发病年龄在 20 ~50 岁,大多数在 30 岁左右,男性较多。 疾病损害了下运动神经元。 首先出现的症状为单手或双手的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向双臂和肩胛部肌肉发展。 少数病人肌萎缩从下肢开始,逐渐向其他部位肌肉发展。 病情进展较慢,患者存活可以达到 10 年或以上。 晚期表现为全身肌肉萎缩、无力,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常因肺部感染而死亡。 进行性延髓麻痹[2]: 较为少见,多在 40~50 岁以后发病。 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发音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 舌肌明显萎缩,并有颤动。 有时患者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哭笑(强哭强笑)。 本型进展较快,大多数患者在 1~2 年内,因为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而死亡。 原发性侧索硬化[2]: 此型罕见,多在中年以后发病。 首先出现双下肢僵硬、无力,行走时出现剪刀步(两腿的步伐像剪刀一样)。 缓慢进展,逐渐影响到双侧上肢。 一般没有肌萎缩。 本型进展慢,患者可以存活较长时间。 运动神经元病有哪些危害? 运动神经元病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5]: 呼吸衰竭和死亡; 肺炎; 泌尿系感染; 抑郁症; 残疾; 皮肤溃疡和褥疮。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康复治疗学讲师,运动康复学在读博士,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修,专长于用运动疗法、手法治疗、光、电、热等物理治疗手段解决肌骨系统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如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近年来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可支配经费2万元,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发表于康复领域权威期刊Gait&Posture,参编《骨科术后康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方法和原理》等译著2部,参加中华医学会骨科及康复学术会议多次并口头发言,获2017年国际康复工程大会特等奖。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计委神经病学重点专科建设专科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教育厅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卫计委特聘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198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10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病学系学习交流。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神经内三科主任。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颅内感染性疾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记忆与认知障碍、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神经遗传变性病如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运动神经元病、腓骨肌萎缩症、线粒体脑肌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神经遗传变性病及神经系统罕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建立郑大一附院脑血管病及神经科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每周三、四下午有由神经内外科、神经介入科、影像科及相关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脑血管病及神经科疑难病患者会诊;每周五上午设神经系统遗传病变性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遗传咨询专病门诊;建立了覆盖河南全省的脑卒中防治网络、开展脑卒中规范化诊治。从事神经内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主持编写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等多个权威指南、共识及规范,参与编写《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等国内脑血管病诊疗核心指南。教学方面,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医师的教学及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因生动新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为河南省神经病学专业、尤其是脑血管病专业培养了大量的骨干人才。参与编写专升本、本科、长学制、研究生的教学教材,包括主持编写《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参编医学研究生卫生部教材《神经内科学》第2版、卫计委十二五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3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第2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全国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神经病学》。现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中心联盟临床规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遗传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脑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主委、河南省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副主委、河南省脑卒中防治中心主任、河南省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河南省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罕见病防治中心副主任、脑卒中预防与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卫计委神经遗传病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卫计委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州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疑难病会诊中心首席专家、郑州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包括脑血管病、神经遗传变性病及干细胞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组织了以博士团队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稳定的临床与科研团队。担任《PLos one》、《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and Psychiatry》、《BMJ open》、《Obesity research》、《Neuroscience Letter》等国外杂志特约审稿专家,担任《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troke杂志中文版》《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卒中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杂志编委,近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先后在Brain、Hum Mole Genet、Neurology、Stroke、Neurobiology of Aging、Movement Disorders等SCI收录的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70分。建立了河南省脑卒中及神经遗传变性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登记数据库,主持与承担30余项国家级与省级项目,包括全国TIA及小卒中多中心登记研究,国家卫计委批准的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此项目为全国首批备案的8个干细胞临床研究之一,现已正式启动并招募帕金森病患者,欢迎前来许予明教授门诊就诊:周一、周二、周四、周五上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11楼10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室项目3项,863项目课题1项,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等。著书6部,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奖”,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