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设计需要描述性文字占位 请客户提供
葡萄膜炎相关医生
治疗价格区间:
挂号科室:眼科
治疗周期:
  • 郑红梅
    主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p>眼科中心眼机能科主任,主任医师,武汉大学医学院眼科博士。从医3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视网膜疾病、葡萄膜疾病、视神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精于眼底激光、光动力治疗、微脉冲激光、玻璃体消融术。在血管性疾病及黄斑疾病诊治方面具有自己独特见解。</p><p>社会任职</p><p>中国医师协会遗传眼病专委会委员</p><p>湖北省眼科学会激光分会影像学组副组长</p><p>科研成果</p><p>发表论文20余篇</p><p>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6部</p><p>主持及参与国家十五攻关、省部级攻关项目等8项</p><p><br/></p>

    赵普宁
    主任
    海南省人民医院

    <p>主任医师,教授,留法留美博士后,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海南省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海南省医院支社副主委,中华康复医学会海南省眼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技术专家,全国医师定期考核海南编辑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学专家,海南省及海口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海南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海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审专家,海南省欧美同学会理事会理事。</p><p>1988年7月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角膜病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1995年10月国家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Bichat大学医学中心眼科留学。1996年10月被录取为巴黎第七大学药理生物学系博士生。2000年3月应邀赴英国伦敦参观访问。2003年9月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W-Madison)眼科作博士后。在省内率先规范开展干眼症、葡萄膜炎、艾滋病等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开展羊膜移植术,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角膜移植术等,是海南省现仅有的三例角膜捐献的执行者,也是海南省内目前唯一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者。擅长角膜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及眼免疫性相关疾病等。</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海南省)分会副主任委员</p><p><br/></p>

    杨培增
    主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

    <p>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葡萄膜炎(一种重要致盲眼病)专家,党的十八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上4个葡萄膜炎相关组织(国际眼炎症学会、亚太眼内炎症学会、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国际Behcet病学会)的执行理事、理事或成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委、眼免疫(葡萄膜炎)学组组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眼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重庆市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他将我国萄膜炎诊治研究推向了世界的最前沿,被业界誉为“中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p><p>杨培增早年就读于河南医学院和河南医科大学,199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在中山眼科中心从事葡萄膜炎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2008年被引进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次受国家教委公费公派到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美国Casey眼科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进行葡萄膜炎合作研究,以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6项、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等的6000余万元,,以第一完成人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0余篇,主编了卫生部五年制《眼科学》规划教材(第七、八、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独立完成三本中文葡萄膜炎专著460余万字,独自撰写葡萄膜炎英文专著800多页,已由德国Springer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是两份SCI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由于他对世界葡萄膜炎研究所做出的贡献,被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授予“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杰出成就奖”,由于他对我国眼科学和葡萄膜炎学科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及在葡萄膜炎研究和治疗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还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第六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突出贡献奖(重庆市最高科技奖,每两年评一次,每次在自然科学领域评出两位,他系2009年度获奖)。</p><p>杨培增教授10岁开始研习中医,又经过了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西医的教育和训练,故能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行医四十余年中(上大学之前为赤脚医生)秉承悬壶济世、仁心仁术之古训,“潜心治学夙夜无间,长年累月徜徉学海书山,置身实验研究和医疗实践,廿年磨剑,铁杵成针,水滴石穿”(详见罗成仁教授为杨培增著《临床葡萄膜炎》的序文),创立了葡萄膜炎治疗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策略(详见杨培增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一书),制定出系列、科学、简单化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摒弃了传统使用抗生素和多种所谓辅助性药物,为患者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诊治患者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部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南韩、土耳其、越南、以色列、新加坡等10个国家,为众多以往被认为无法医治或治愈的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视力和/或治愈了疾病。“杨教授在长期日常诊疗当中素以医德为怀和赤子之心,于广大病员中深孚重望,又起患者眼病沉疴痼疾成效卓著,因此而知名遐迩,蜚声海内和享誉国际,在国内外独树一帜”(见罗成仁教授为杨培增著《葡萄膜炎的诊断与治疗》的序文),被誉为“国内治疗葡萄膜炎第一人”(健康报2009年2月20日的人物专刊“杨培增——此生只追一只羊”)。</p><p>杨培增教授在临床科研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还大力推广葡萄膜炎新知识,致力于推动我国葡萄膜炎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他以大会主席身份主办了第一~六届国际葡萄膜炎,先后在国际葡萄膜炎大会、世界眼科大会等作特邀演讲、大会报告或会议主持人140余次,先后培养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名,由于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他培养的博士、硕士现已工作在北京同仁医院、上海复旦大学眼耳鼻喉医院、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苏州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单位,已逐步成为我国葡萄膜炎诊断治疗及研究的中坚力量。</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p><p>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葡萄膜炎与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p><p><br/></p>

    侯习武
    主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p>党支部书记,眼科主任医师,郑州大学眼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眼科临床专业20余年,主要从事葡萄膜炎以及巩膜炎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对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等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疑难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以及巩膜炎如白塞氏病、小柳原田综合征、急性视网膜坏死等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参加科研攻关项目,获科研成果奖三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眼科专著4部,眼科发明专利一项。</p>

    陈长征
    主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p>眼科学博士,师从于我国著名眼科学家吴乐正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眼机能科主任。在日本古屋大学医学部和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生理学组委员。目前正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武汉市“晨光计划”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主编专著3部。擅长复杂眼底疾病、葡萄膜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眼与全身疾病的诊治及玻璃体视网膜病的手术治疗。对眼底血管造影,眼电生理检查、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有较深造诣。</p>

    李秋明
    主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p>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副院长、眼二科主任,眼科规培基地主任、眼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p><p>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玻璃体视网膜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眼病防治分会常委。《国际眼科综览》、《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河南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委、眼底病学组组长,河南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委;河南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委。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眼底病诊断治疗新进展”项目负责人。</p><p>从事眼科临床和研究工作30余年,在眼底病、疑难眼病、眼外伤的诊治和手术方面技术精湛,经验丰富,造诣很高。研究较多的疾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老年黄斑变性及其他病因的黄斑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各种眼底出血及炎症、复杂眼外伤、视神经疾病等及疑难眼病。已累计治愈各类眼底病、眼外伤和其它疑难眼病患者数万例。</p><p>目前承担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5项及省级课题4项。已发表论文183篇,其中SCI论文30篇。研究成果获国家卫健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眼科应用解剖学》、留学生英文版本科教材《眼科学》等专著、教材6部。获国家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p><p>主要的临床技术创新成果有:</p><p>1.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手术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在国内较早将抗VEGF药作为糖网玻切术前用药并进行了大量手术病例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前病变描述为五种病变:①新生血管,②视网膜水肿或/和黄斑水肿,③玻璃体积血,④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和视网膜脱离,⑤视网膜萎缩或/和视神经萎缩。其中玻璃体切割术在术中只能解决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和视网膜脱离,并不能使新生血管、视网膜水肿或/和黄斑水肿去除。这两种病变还易造成出血、视网膜撕裂等并发症使手术质量下降。术前注射抗VEGF药可使新生血管、视网膜水肿或/和黄斑水肿在玻切术前已达到治愈或明显减轻,使玻切手术质量明显提高。至于视网膜萎缩或/和视神经萎缩则只能通过药物延缓其进展了。这个理论使医生和患者很容易理解糖网玻切术前使用抗VEGF药的意义。已进行多次学术讲座推广并被眼科医师广泛接受和采用。</p><p>2.在术前注射抗VEGF药及23G微创玻切的前提下,提出在糖网玻切术中用选择性视网膜光凝代替全视网膜光凝,以减轻一次性大量光凝可能引起的视网膜水肿或/和黄斑水肿,达到早期效果好、长期效果好的目的,此方法经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已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论文已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p><p>3.在视网膜脱离的个性化治疗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成果,通过对硅油填充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进行大量观察,对玻切+硅油填充治疗网脱手术进行多项改进,使硅油并发症明显减少,硅油填充时间得到缩短。论文已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p><p>4.对符合适应症的视网膜脱离通过玻切+巩膜外垫压术,免除了硅油填充,使患者少受痛苦、效果更好,患者感受和反应很好。目前在本组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90%以上已可通过此术式治疗而免除硅油填充的痛苦和并发症。本组已累计用此术式治疗视网膜脱离患者200余例,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已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p><p>5.对黄斑前膜和内界膜剥除术进行改进优化,采用高渗葡萄糖使黄斑前膜和内界膜经短暂脱水-复水的物理过程,达到疏松、分离,易于剥除的效果,使这一种复杂手术简单化,便于医生学习掌握。论文已在全国眼科年会上进行专题发言。</p><p>6.在国内首次将“地塞米松缓释剂(傲迪适)用于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水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是治疗该病的独特的有效方法。研究成果已在全国眼科年会等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多次推广,受到广泛好评。</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p><p>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玻璃体视网膜学组委员。</p><p>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眼病防治分会常委。</p><p>《国际眼科综览》、《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p><p>河南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委、眼底病学组组长;</p><p>河南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委。</p><p>获奖荣誉</p><p>2020年获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眼科医师”荣誉称号;</p><p>2019年获郑州大学一附院授予的“中国医师节优秀医师奖”;</p><p>2022年获郑州大学一附院授予的“第一届百名优秀医师”荣誉称号。</p><p><br/></p>

Copyright © 2020-2022 西红柿健康网(www.m8k.cn)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38503号

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作医疗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