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专业特长:擅长诊治脑血管病、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脊髓疾病、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脱髓鞘疾病等,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及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熟练开展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TCD)、发泡试验及动脉栓子监测。</p>
<p>主任医师,神经内科科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自1996年以来主要从事神经科的临床工作,2005年-2007年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学习。主要专长为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痴呆、肌萎缩、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疗。</p><p>目前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先后入选全国神经内科十大杰出青年医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p><p><br/></p>
<p>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病学博士,高级心理咨询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神经内科卒中、脑膜炎、头痛、头晕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善于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帕金森病、痴呆的临床诊治。余篇,著作1部。</p>
<p>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神经内科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毕业。MD PhD.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质控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科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科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烟台市医学会神经科委员会委员。</p><p>5年来开创了胶东地区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及脑血管病规范诊治,带动并提高了烟威地区脑血管急性期溶栓的发展及诊治水平。积极开展了烟威脑卒中宣教工作。对于脑血管病的急性期诊治及一、二级预防有扎实理论及临床实践,特别是对于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完成例数及技术水平国内前列,对脑梗塞的分型分期,个体化治疗更有独特见解,熟练对脑血管病介入危险因素评估及术中术后的评估诊治。同时对于帕金森病及各种神经变性疾病机制及诊治有一定研究。精通神经系统疑难病诊治。</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分会委员</p><p><br/></p>
<p>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曾在美国UCSF神经内科工作,现为认知障碍和痴呆亚专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际期刊Brain Disorders杂志主编。</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副组长</p><p>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p><p>获奖荣誉</p><p>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p><p>中华医学科技奖</p><p>中华医学青年科技奖</p><p>上海市“银蛇奖”</p><p><br/></p>
<p>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及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研究。近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9篇(第一作者2篇);教学论文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厅局级课题两项;主持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项目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荣获全国第五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教学能手;以及省级、校级、院级多项教学奖项。社会兼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认知障碍学组组员;黑龙江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神经科学学会(ANA)会员。</p>
<p>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0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日语医学系。2000年9月考取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2002年获得日本“神内奖学金”资助赴日本九州大学神经内科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得日本神经免疫学会颁发的“青年神经免疫学者奖”,2007年获得九州大学神经内科同门会颁发的“黑岩-后藤奖”。</p>
<p>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病学博士。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学组全国委员、ADC委员、陕西省神经病学分会委员、陕西康复医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p><p>精研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眩晕和癫痫,并在帕金森病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参与完成国家“九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等项目三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是陕西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SC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同时也是高产的医学科普作家,共发表深受欢迎的医学科普文章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等荣誉称号。</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p><p>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对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小胶质细胞和免疫/炎性机制与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相关性的研究。</p><p>199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2年在获得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后,先后赴美国贝勒医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Methodist医院作为博士后工作三年。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专家论坛、综述50余篇,参编专著、译著7部。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并参与多项“973”、“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p><p>主要论著目录</p><p>1.Cao L,Zhang T,Zheng L,Wang Y,Wang G,Zhang J,Fei QZ,Cui PJ,Wang XJ,Ma JF,Xiao Q*,Chen SD.The GIGYF2 variant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in the mainland Chinese population.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09 Dec 29.(*共同通讯作者)</p><p>2.Liu GD,Ding JQ,Xiao Q*,Chen SD.P2Y6 receptor and immunoinflammation.Neurosci Bull.2009;25(3):161-164(*共同通讯作者)</p><p>3.Xiao Q,Zhao W,Beers DR,Yen AA,Xie W,Henkel JS,Appel SH.Mutant SOD1G93A microglia are more neurotoxic relative to wild-type microglia.J Neurochem,2007;102(6):2008-2019</p><p>4.Pan J,Xiao Q,Sheng CY,Hong Z,Yang HQ,Wang G,Ding JQ,Chen SD.Blockade of the translocation and activation of c-Jun N-terminal kinase 3(JNK3)attenuates dopaminergic neuronal damage in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Neurochem Int.2009 Jun;54(7):418-25</p><p>5.Beers DR,Henkel JS,Xiao Q,Zhao W,Wang J,Yen AA,Siklos L,Mckercher SR,Appel SH.Wild–type microglia extend survival in PU.1 knockout mice with familial amy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PNAS 2006;103(43):16021-16026</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获神经病学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工作至今。2006年晋升为主治医师,2010年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2012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3年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p><p>主攻脑血管病、痴呆。10余年来,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擅长脑血管病、痴呆、帕金森病、癫痫等老年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年内科特点,逐步在合并严重感染、糖尿病、心衰、呼衰、肾衰等严重内科疾患的高龄患者的综合治疗领域形成了独到见解。</p><p>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及参与发表SCI等学术论文20余篇。已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p><p><br/></p>
<p>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神经内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河北省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兼任白求恩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 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 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北省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河北省卒中学会 副主委、河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癫痫学会副主委,《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现代神经电生理杂志》、《临床荟萃》杂志编委。 1999年始至今,先后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科主任、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 学习经历: 1、1986年毕业于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 2、1988年考入河北医学院研究生院; 3、2001年考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春岩教授的临床博士生,于2004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 4、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享受中华医学会奖学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从事脑血管病的微栓子监测工作, 5、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神经内科访问学者; 6、2009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乔治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毕业后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及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方面有很深造诣,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盛誉。尤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研究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创办了河北省TCD培训中心、省内首家开创卒中患者脑血液动力学临床研究,规范了脑血管病的诊疗程序,从而使省三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为河北省及临近省份TCD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做出了贡献。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临床疑难杂病的诊疗和鉴别诊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人所发表文章近40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主研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的TCD诊断及治疗的系列研究》获2003年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于1998年、2001年作为编委参与编写了《实用神经内科诊疗学》、《疼痛阻止学》论著两部。</p>
<p>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长期工作于神经内科病房、门诊、急诊一线,为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学,内科学,老年医学专业骨干带教老师,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及部分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各种急危重症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各种难治性头晕/眩晕(尤其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复杂类型头痛、焦虑、抑郁障碍、失眠/睡眠障碍等综合医院心身医学问题,协助科室成为全国心身医学教育联盟基地。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脑炎、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感染免疫性疾病。<br/>社会任职<br/>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巡讲专家山东省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山东省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委员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委员<br/>获奖荣誉<br/>获得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成果奖三等奖。<br/>科研成果<br/>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相关)。发表国内外论文多篇:1.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Pernicious Anemia and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 Occured Simultaneously Caused by Autoimmune Gastritis.Front Neurosci.2019,Jan 25;13:1.2.Three sporadic cases of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in China and their clinical analysis.Exp Ther Med.2017 Sep;14(3):2664-2670.3.Chang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BMC Microbiology,2019,19:191:1-8.4.DYRK1A aggravatesβcell dysfunction and apoptosis by promoting the phosphory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IRS2.Experimental Gerontology.2019.5.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piramate in the Prevention of Pediatric Migraine:An Update Meta-Analysis.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20,8 Article 286.Activation of the immunoproteasome protects SH-SY5Y cells from the toxicity of rotenone.Neurotoxicology,2019.077.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NOTCH3基因突变的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5):341-345.8.Graves病并发周围神经肌肉病1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5):327-328.9.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1例报告,2014,27(6):408.10.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下丘脑、延髓内脏带与迷走神经的作用.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3,190-195</p>
<p>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毕业于复旦大学(PhD)、德国马尔堡大学(MD)和哈佛大学医学院(GCSRT)、麻省总院临床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个体化预防与治疗、介入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癫痫的临床与基础研究。</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专业组委员</p><p>中国卒中学会移动分会委员和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p><p>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学组组长</p><p>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秘书</p><p>上海卒中学会青理会副理事长及神经内科副主任委员</p><p>获奖荣誉</p><p>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p><p>首届上海市“仁心医师”提名奖</p><p>“沪疆杯”优秀援疆建设者</p><p>上海市“展两翼”临床医学重点专科负责人</p><p>浦东新区优秀共产党员</p><p>科研成果</p><p>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2项(课题组组长和骨干各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INTERACT4共同负责人(Co-PI),OPTIMISTIC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负责人,INSPIRE项目中国区负责人,主持其他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三十余年,曾任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神经内科专业学会委员;《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副主编。</p><p>擅长:对癫痫、帕金森、神经性疼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极为丰富经验,近五年负责完成上海市科委、教委和横向科研课题三项。目前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科研三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神经科手册》、《老年病学》编写工作。</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p><p><br/></p>
<p>1962-1968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p><p>1979-198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生(三年制),获硕士研究生学位。</p><p>毕业后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病学研究所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神经病学教研室近十年教学秘书,并获得1989年度上海医科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p><p>1982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p><p>1997-2001年被华山医院公派去澳门特区政府医院(即仁伯爵综合医院),从事神</p><p>经内科临床及培养当地医生,带教当地硕士研究生工作。</p><p>学术成就</p><p>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如《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与生化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5年)、《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病学杂志,1990年)、《肝豆状核变性血浆α─巨球蛋白、SOD、MDA的测定》(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腔隙性脑干梗塞的CT、MRI与临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等。</p><p>参与多种大型医学著作的编写。如《中华内科学》(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主编,199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现代神经病学》(史玉泉主编,1999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陈公白、吕传真主编,198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等。</p><p>荣誉与奖项(摘选)</p><p>曾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二次,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p><p><br/></p>
<p>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及硕士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助理,肌张力障碍及神经调控专业带头人。长期从事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法国最大的神经科及神经外科专科医院(Hospital Neurologique Pierre-Wertheimer)担任外籍住院医师并获得。曾在美国国立研究院(NIH)—人类运动控制所(Human Motor Control Section)从事电生理及神经调控的临床及相关脑网络基础研究。</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副主委</p><p>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委会秘书</p><p>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委员</p><p>中国神经科学协会肉毒素分会委员</p><p>上海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p><p>FNDS协会委员</p><p>科研成果</p><p>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30余篇运动障碍性疾病的SCI研究论文,其中肌张力障碍及脑深部电刺激方向的论著近10篇。</p><p>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人才基金及课题10余项。</p><p>近年来主要在DBS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做了较多工作,报道了丘脑底核和内侧苍白球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差异、DBS治疗脑外伤后肌张力障碍安全有效性、DBS治疗恶性抽动征疗效、STN-DBS治疗棘红细胞增多症、DBS治疗儿童肌张力障碍长期随访研究、PSA-DBS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及安全性、QSM技术定量分析无铜蓝蛋白血症脑区铁沉积等,主要研究结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Parkinsonism&Related Disorders》、《J Neurol Sci》、《CNS Neurosci Ther》等杂志。</p><p>此外,还作为主笔撰写了《特发性震颤的诊治共识》、《DBS治疗肌张力障碍指南》,上述共识和指南分别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