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疾病部位的皮肤呈角质增生、粗糙、増厚、干燥而有脱屑,出现毛孔粗大、鳞状皮屑、足底脱皮、脓性分泌物及瘙痒和疼痛等表现。早期皮损为小丘疹,不久其顶端覆有新生痂皮,再逐渐增大成疣状,所谓疣状即指皮肤表面长出来的,多表现为突起状,因形似疣而称疣状,最终可融合形成疣状斑块。在多汗、摩擦处可形成严重损害。少数患者还可发生大疱性损害,以皮肤大疱样损害为特征;及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而致皮肤肿胀、糜烂、渗血和散发臭味。 毛囊角化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常因疾病发生部位而异,可呈弥漫或局限性,病变损害有融合成片、向周围皮肤增殖,扩散的倾向。皮损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头皮、前额、耳、鼻、唇沟、颈、肩、前胸、背中线部、腋下等常见,也可扩展到整个躯干、四肢内侧、臀部和生殖器部,还可累及口咽、食管、喉和肛门直肠黏膜;其中典型部位为面部、前额、头皮和胸背处,最早发生皮损的常见部位是耳后。但皮损也发生于无皮脂腺部位(掌跖)、角化和无角化上皮如黏膜、角膜和下颌下。但需明确,实际上该病不是毛囊性疾病。 皮损分布特征:通常是对称和广布的,但也可不对称或带状、像痣样分布。约有 10% 的患者损害分布呈带状或线状,只局限长在身体的一侧。在局限性毛囊角化病中,皮疹多呈带状分布,好发于躯干。 发病时间特征:患者常对日光敏感,经暴晒后病情常加重,所以夏季最明显,情绪激动也常使病情加重。大多数患者冬季好转,或有好转倾向,严重日照后可诱发本病,故常见患者病情于夏季加重。 皮损演变:早期的皮损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坚实、正常肤色的角化型丘疹;不久即有油腻性、灰棕色、黑色的痂覆盖在丘疹顶端凹面,去除后丘疹顶端暴露出漏斗状小凹;丘疹逐渐增大成疣状,常像群体一样,并趋向融合,形成不规则的疣状斑块,此时大多数患者有轻重程度不等的瘙痒感。位于内侧腋下、臀沟及阴股部等多汗、摩擦处的损害、增殖尤为显著,形成有恶臭的乳头瘤样损害和增殖性损害,其上有皲裂、浸渍及脓性渗出物覆盖。 皮损分区特征:头皮部的皮损常覆盖油脂样污痂,一般无脱发;面部的皮损在鼻部特别严重,唇部可有结痂、皲裂、肿胀和浅表的溃疡;舌背部可发生斑点状皮肤角化病和浅表的糜烂,在齿龈和腭部常可有白色小丘疹;脚掌脚跖部常可有点样的皮肤角化,并可相互融合,形成脚掌脚跖部的弥漫性角化;手足背和腿正前部可有疣样丘疹,往往呈线状排列,消退后可遗留白色斑点。 特征性指甲变薄:指甲部可发生甲下角化过度,甲板变薄、脆裂,有纵行白色嵴纹,指甲的外缘有三角形缺损,有研究者认为指甲的这种变化具有特征性,对早期或症状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或有帮助。 出血性丘疹:偶尔在手足上可见,这似乎代表着一种基因变异,因为它们多是家族性发生,可以由特异突变引起,非典型的或异常严重者通常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大疱性损害:称大疱性 Darier 病,少数可发生,主要表现为以水疱、大疱为基本皮肤损害表现的一系列皮肤疾病。 皮肤糜烂: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皮疹和分泌物结痂会逐渐融合,表面凹凸不平,有时皮肤表面会出现裂痕,甚则皮肤糜烂而渗血和产生臭味,患者常感严重瘙痒、疼痛等不适。 感染:皮肤容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此时可出现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及恶臭味等表现。 其他:骨囊肿、涎腺结石、智力低下和性功能不全少见。 毛囊角化病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 毛囊性角化病主要影响皮肤外观,而对身体健康并没有严重影响,部分患者并发灰指甲与毛周感染也属于毛囊角化病常见症状的范围。但相比正常人群,毛囊角化症患者伴发双向情感障碍(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风险高 4.3 倍,伴发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较正常人高 2.3 倍。致病基因可能和精神性疾病易感基因存在连锁反应。 灰指甲:即甲癣,是指皮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 毛周感染:由于毛孔被堵塞,故皮脂腺分泌物以及汗液都无法排出,淤积在毛囊内可诱发毛周感染。 精神神经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癫痫、双向情感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