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在不断累积的微小基因突变中产生的。生活中的一些因素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包括如吸烟、嚼食槟榔等[3]。 为什么会得口腔癌? 虽然本病病因不明确,但医学界有研究认为,下述因素可能与疾病的发生相关。 哪些人容易得口腔癌? 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可以预防的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许多化学物质可直接破坏 DNA,导致致癌突变的产生,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 饮酒:饮酒会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饮酒者易患口腔癌的机率约是不饮酒者的 4 倍[4]。 既抽烟又饮酒:这类人群口腔癌的发生风险会更高。既抽烟又饮酒的人患口腔癌的风险是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的 4.77 倍[5]。 槟榔:东南亚、南亚、我国台湾、湖南等地区有咀嚼槟榔的习惯,嚼食槟榔也被发现可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5]。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HPV 病毒有很多种,其中能够致癌的叫做高危型。这类 HPV 病毒会产生 2 种蛋白质(E6 和 E7)。这两种蛋白质会影响细胞生长活动,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最终引发癌症。 紫外线:唇癌的发生与日晒过多有关。日光中的紫外线会引发基因突变,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6]。 蔬菜水果吃的太少:蔬菜水果吃的太少也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生风险[3]。 口腔卫生不佳:不良的口腔状况将导致牙齿崩裂、脱落,随之产生的尖锐边缘及空缺容易反复伤及周围黏膜,久而久之形成肿瘤。 喜食烫的食物:口腔内的黏膜比较脆弱,温度高的食物容易烫伤黏膜,长此以往局部病变[3]。 长期焦虑、压抑。 患有内分泌疾病。 因为全身疾病、高龄、作息不规律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很难预防的因素: 性别:口腔癌在男性人群中比女性更常见。 年龄:口腔癌在年轻人中少见,大部分患者都超过 55 岁[7]。 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HIV)、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也更高。 部分口腔黏膜疾病:如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等,这类疾病的患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会增加。 遗传性疾病: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先天性角化不良等遗传病患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也更高。
主任医师,教授,院长,2012.12至今山东大学(山东省)口腔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11-2012.11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999.12-2008.11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教授2001.09-2004.07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医学博士1995.09-1998.07山东医科大学口腔系口腔医学硕士1977.12-1982.12山东医学院口腔系口腔医学学士临床专长:从事口腔种植临床技术,擅长各类复杂种植手术及上颌窦提升、骨劈开、骨挤压、onlay植骨术等骨增量手术,对疑难病例的治疗及种植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有丰富的经验为山东省口腔种植专业的开拓者及带头人。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种植临床研究、口腔数字化建设、骨组织工程相关研究。曾在美国哈特福德医院、哥伦比亚大学种植中心、韩国高丽大学访学。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10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国内核心40余篇。曾获奖励: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五届“山东省十佳医师”,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山东省教育工会“三八红旗手”称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山东省医学科学进步一等奖等。社会兼职: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常委(会员部部长)、国际口腔激光应用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医师协会口腔种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会长、山东省修复与重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学院院士、韩国高丽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自然基金及科技攻关课题评审专家。
个人简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30多年来坚持在口腔临床一线工作,擅长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天疱疮、慢性唇炎、灼口综合征及各类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在口腔癌前病变诊治方面具有特色。1985年毕业于广西医学院,1994年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国际牙医师学院Fellow,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口腔黏膜专业)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口腔黏膜科)学术继承人。唐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黏膜病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口腔癌前病变综合诊治,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临床诊治新技术、新药物,以及口腔扁平苔藓免疫发病机制研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30余名。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第二届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科技评价机构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获奖荣誉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二等奖科研成果参与制定全国标准《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的试行标准(2001)》、《口腔扁平苔藓(萎缩型、糜烂型)疗效评价标准(试行)(2005)》。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口腔医学会、上海市科委等各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5部。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46年来一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口腔科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1990年7月¬—2000年12月任口腔科教研室主任、科主任职务,是学科带头人。曾任两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北医学习和两度留学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共二年半,研修口腔病理。回国后,在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治疗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擅长疑难、少见口腔黏膜病及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口腔黏膜病、口腔颌面部各种良恶性肿瘤、瘤样病变、囊肿的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