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一级专家,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后。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学领军人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办分院院长。华西医院“高原健康联合研究所”副所长。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天府学者”特聘专家。</p><p>专业擅长:</p><p>1、各种脊柱微创技术治疗复杂脊柱退变(包括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节段不稳、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不稳,颈椎管狭窄症等)和脊柱结核、肿瘤、创伤,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p><p>2、传统开放技术治疗颈椎病、腰椎疾患、脊柱后凸畸形、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脊柱结核等疾患</p><p>已经开展的各种脊柱微创技术包括:</p><p>1、脊柱内窥镜技术(PEL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后路),脊柱内窥镜技术(侧路、后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脊柱内窥镜技术(侧路、后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侧路、后路);大通道镜下融合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腰痛(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术)</p><p>2、通道联合显微镜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具体包括Mis-Tlif技术(固定通道,可扩张通道),Mis-Xlif/Olif技术;</p><p>3、经皮技术,包括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技术(包括PVP、PKP技术)</p><p>4、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和定位技术</p><p>学习经历:</p><p>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两年,师从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陈仲强教授;曾挂职天津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1年。2006年北京博士后联谊会科技部部长。多次到美国(2009,2010年,2013,2014)、德国(2009年,2011)、西班牙(2011年)、新加坡(2010年)等脊柱微创中心参观学习。201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副教授,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和妇科医院(Brigham and women hospital,BWH)骨科访问学者,VA博士后。2010年AOSpine国际访问学者(Center for Spine Disorders,Denver,CO)。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神经外科访问学者。纽约长老会医院(New York-Presbyterian University Hospital of Cornell,NYP)神经外科访问学者。纽约大学(NYU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s)脊柱外科访问学者。麻省总医院骨科访问学者(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MGH).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 Children Hospital,BCH)骨科访问学者。</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专业学组组长</p><p>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p><p>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常委</p><p>四川省医师协会骨科专委会常委</p><p>四川医院协会常委</p><p>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高原医学(区域联合)专委会主任委员</p><p>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微创学组组长</p><p>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规范化培训四川基地脊柱微创学组组长</p><p>OSCG骨内科四川省学组组长</p><p>四川省医院协会城市医院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理事</p><p>四川省医院协会医院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西藏医学会运动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p><p>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老年疼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p><p>四川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微创学组副组长</p><p>四川省老年医学会骨科专委会脊柱学组副组长</p><p>四川省医院协会整合医学会副会长</p><p>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内科发展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白求恩基金会微创脊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p><p>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规范化培训四川基地第一届常委</p><p>成都医学会理事</p><p>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p><p>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临床骨科教育培训学组副主任委员</p><p>四川省科青联常务理事</p><p>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脊柱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胸腰椎专委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感染学组委员</p><p>骨科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脊柱外科专家组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疼痛委员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显微脊柱学组委员</p><p>中国康复医学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委员</p><p>中国医促会脊柱微创专委会常委</p><p>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p><p>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腰椎学组委员/微创脊柱学组委员</p><p>SICOT脊柱微创学组常委</p><p>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脊柱学组委员</p><p>“医学参考报.骨质疏松学专刊”第三届编委会常务编委</p><p>四川省科青联常务理事</p><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p><p>获奖荣誉</p><p>作为参与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p><p>2022四川省医学会(青年)科技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人);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的博士后作负责人)</p><p>荣获北医三院优秀校友代表</p><p>华西医院青年骨干教师奖</p><p>华西医院第一届青年榜样等表彰</p><p>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p><p>华西医院优秀外派管理干部</p><p>成都市第一届医师节优秀医师</p><p>2019年度四川大学.唐立新优秀医生奖</p><p>科研成果</p><p>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并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并完成1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西藏十四五科技计划重大专项“人口健康-高原疾病防治”首席科学家;负责并完成西藏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负责1项华西医院135项目重点研发项目。负责并完成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四川大学校青年基金、1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科研启动基金、1项AOSpine2014年中国项目研究基金。</p><p>副主编参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7部,参编教材编写3部。</p><p>发表在:Biomaterial,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ACS Allpied Material&Chemistry B;Spine、the Spine Journal、European Spine、Bone joint spine等杂志>60篇;其中10篇IF>10。</p><p><br/></p>
<p>教授,男,外科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正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归国留学人员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唐教授供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从事外科临床工作20多年。主要从事各种意外伤害引起的严重创伤、外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与科研、教学工作。</p><p>唐教授在严重车祸伤、严重高处坠落伤,严重工伤事故,主要包括:严重脑外伤(特别是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复杂四肢及关节粉碎性骨折,复杂脊柱骨折(特别是伴有严重肺挫伤的胸椎骨折),骨盆髋臼骨折、严重胸外伤、严重腹部创伤、严重外科危重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救治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每年成功救治大量由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等多地转诊的各类型危重创伤患者几百例。这些患者多为当地治疗困难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家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慕名转诊到唐教授处救治,经过唐教授及其医疗组的精心治疗,绝大多数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疗效,创造了一个个的生命奇迹,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赞誉。</p><p>唐教授曾在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从事临床学习及博士后研究多年。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与哈佛大学医学院比肩,是美国现代医学教育及现代临床医师培训模式的发源地,始终执美国及全球医学教育科研之牛耳。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全球最顶级的医疗、科研、教学中心,连续20年被评为美国综合医院排名第一。</p><p>唐教授曾在全美排名第一的综合创伤中心—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亚当斯-考利休克创伤中心(R Adams Cowley Shock Trauma Center)从事临床工作及学习,重点学习美国先进的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的临床规范。该创伤中心由“美国创伤外科之父”的亚当斯-考利(R Adams Cowley)教授于1958年创建,该创伤中心构建了全球第一个现代急救系统(EMS系统)及第一个综合创伤救治医院,并提出了著名的严重创伤救治的“黄金一小时(Golden hour)”理念。</p><p>唐教授除临床工作外,在临床教学及创伤危重症的基础研究方面,例如,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创伤免疫抑制,创伤后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NKT细胞的变化;以及严重创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等;还有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和损伤控制性复苏,以及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等诸多问题均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p><p>唐教授近年来已培养多名创伤外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的有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1名;每年还指导多名地方医院的进修医生,以及指导多名参加规范化培养的住院医生。</p><p>唐教授每年主持多次各地医院的疑难危重创伤患者的会诊,以及开展多次创伤危重患者临床救治的临床培训。</p><p>唐教授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等各级科研项目4项;参加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研究1项,参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RO1项目1项。唐教授是美国危重症学会出版的国际顶级危重症医学杂志《Critical care Medicine》特约审稿人。</p><p><br/></p>
<p>高年主治医师,1998年毕业于张家口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1998年至2003年天津海河医院骨科工作五年,2003年至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硕士。2006年至今于重庆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工作。</p><p>专业特长:四肢与骨盆骨折内外固定、血管、神经断裂的显微修复重建,各型皮瓣修复,骨科疾病矫形,人工髋关节置换,以上有十余年的诊疗经验。当前从事脊柱外科,主要诊疗范围: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脊髓损伤与脊柱骨折等。</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骨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二梯队人选,重庆市外科学(骨科)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教委骨干教师资助对象。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中心专家库成员。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North America Spine Society)委员,国际脊柱微创外科和技术(WCMISST)委员。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编委。</p><p>1965年1月出生,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先后到美国著名脊柱外科中心、St.Louis大学和北卡罗来那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和欧洲学习。主持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央干部保健科研课题等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发表文章SCI论文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编、参译专著5部。对骨科伤病诊治有丰富经验,擅长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老年骨科,特别是在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从2001年开始,在邓忠良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医院骨科跟国内骨科同步采取经皮穿刺技术用来治疗脊柱良性和恶性肿瘤、转移性脊柱肿瘤,并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脊柱骨质疏松骨折微创手术,在国内也属技术先进。</p><p>在以前,脊柱手术只能让病人趴着做,就连国外也是如此。邓忠良克服了体位手术的限制,用更精湛更细致的技术,使得病人采用侧卧式也能顺利进行手术。而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后凸成形术的开展,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在临床上广为运用,使得医院骨科该项微创技术跃居国内先进,在西南地区遥遥领先,成为中央干部保健科研课题资助对象。</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
<p>医学博士,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p><p>美国HSS特种外科医院访问学者</p><p>奥地利KRANKERHAUS关节中心访问学者</p><p>加拿大Western Ontario大学医院访问学者</p><p>台湾中正骨科医院访问学者</p><p>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认证医师,</p><p>《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审稿专家</p><p>《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特邀编委。</p><p>在国内率先开展平卧位OCM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引领华南地区关节外科围手术期无痛管理和加速康复的开展,患者满意度很高。</p><p>【学术专长】</p><p>在膝关节骨关节病和股骨头坏死的阶梯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微创人工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手术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平卧位OCM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积极推动华南地区关节外科围手术期无痛管理和加速康复的开展,患者满意度很高。</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委员</p><p>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p><p>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p><p>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委员</p><p>广东省医师协会骨关节外科分会青委会副组长</p><p>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技术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青委会委员</p><p>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分会常委</p><p>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骨关节感染预防分会委员</p><p>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青委会委员</p><p>中国康复基金会骨科康复专家委员会委员</p><p>获奖荣誉</p><p>“广东省优秀援疆干部”</p><p>当选“羊城好医生”</p><p>“羊城实力中青年医生”</p><p>“好大夫·年度最受欢迎科普作者”</p><p>科研成果</p><p>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p><p>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p><p>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级课题14项,直接和间接课题经费近千万元。</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臂丛与周围神经损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中南地区学术委员会常委。全国骨科康复委员会手外科康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秘书。从医二十余年,广泛开展了游离及带蒂皮瓣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开展了游离及带蒂骨瓣移植治疗外伤后骨缺损、骨不愈合手术;用游离脚趾移植再造手指;断指(肢)再植;对腕关节疼痛的诊治;四肢骨折、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后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手部先天性及类风湿性畸形的诊治等手术。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骨不连、大段骨缺损有一定的造诣。担任《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委。专业特长: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先天性及类风湿性手部畸形、周围神经及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骨缺损、骨外露。研究方向: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及上肢功能重建,臂丛神经受压所引起的肩背疼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脑中风后上肢瘫痪功能重建等:</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
<p>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生期间师从于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著名专家徐文东教授,一直从事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脑功能重组的研究,已熟练掌握手外科及周围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及多项基本操作,显微外科技术扎实。擅长诊治各种复杂手外伤、复合伤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臂丛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周围神经肿瘤,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等),各种先天畸形、上肢功能障碍的修复和重建。</p>
<p>主任医师,手足外科主任。擅长腕关节损伤、手部先天畸形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组织器官深低温保存、手足骨折、软组织损伤修复、肌腱损伤、皮瓣移植。</p>
<p>重庆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博士。201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擅长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增生、肱骨外上髁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囊肿、骨肿瘤、急慢性骨髓炎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四肢骨折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p>
<p>武汉协和医院手外科副主任医师,留美博士,手外科专家、骨科、显微外科、整形与修复专家,创面修复(伤口治疗)治疗专家,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美国杜兰大学、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手外科学会ASSH国际部会员。</p><p>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手、足显微外科专业,专长为手、足显微外科治疗。以“再生医学”为自己的科研方向,2014、2015年留学美国从事肢体再生的前沿科学研究,归国后继续在再生领域与国外最前沿的实验室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推进肢体再生研究的临床应用。擅长教学工作,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规范化培训带教老师、手外科教学秘书,目前努力学习和从事医患合作和疾病宣教工作,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提高患者的就诊认可度和住院体验满意度、努力以促进患者康复、减轻经济负担、完善和谐的医疗关系而积极工作!</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p><p>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第八、九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副主委)</p><p>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第九、十届青年委员会委员</p><p>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p><p>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委员</p><p>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会委员</p><p>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损伤组织修复专业委员常务委员</p><p>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骨修复(四肢骨缺损)专业委员会委员</p><p>《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第九、十届编委会特约编委</p><p>湖北省手外科学会委员兼秘书</p><p>获奖荣誉</p><p>“2016-2017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优秀教师”</p><p><br/></p>
<p>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科主任,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11年获得河南省重点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资助,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关节病专业及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郑州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骨坏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特约编委。</p><p>主要从事髋膝关节置换、单髁置换;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冲击波结合中医药综合治疗、国内率先开展空芯钉、腓骨柱及钽棒植入防塌陷支撑疗法;膝关节阶梯保膝微创治疗;近关节复杂骨折的临床研究;髋、膝、踝、肩、肘关节的关节镜治疗。参与主持的多项与关节伤病有关的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均通过省级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项。国内首次报道《骨小梁金属重建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疗效》,获得了国内学者的一直认可。曾先后在北京积水潭、北医三院及德国波恩大学的教学医院—“Johanniter Waldkrankenhaus”的关节外科中心临床交流学习,主修关节及关节镜外科。</p><p>人生格言:天道酬勤,厚德载物,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给予了什么。</p><p><br/></p>
<p>四川乐山人,重庆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北碚区卫生局局长,重庆第九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主任。,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第三军医大学骨科研究生,医学硕士,曾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五年,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p><p>王大勇教授工作能力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肢体延长术、脊柱脊髓损伤,颈、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脊柱结核、肿瘤,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滑脱、脊柱侧弯等疾病的治疗,人工全髋、膝、肩、肘关节置换术,骨盆、髋臼、复杂的关节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治疗,断肢、断指再植、皮瓣转位、移植成形术,长骨骨折交锁髓内针内固定等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优秀论文奖,王大勇医师还是北碚区卫生局和我院评出的十佳医务工作者。</p><p><br/></p>
<p>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髋、膝、肩、肘人工关节置换。</p><p>郭洪章,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医师,毕业于兰州大学,2018年在意大利安科纳联合大学医院研修。系中华医学会骨松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专委会副主委。主编出版著作3部,发表SCI论文4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擅长髋、膝、肩关节置换及翻修手术,胫骨高位闭合截骨、单髁置换等保膝手术以及髋周截骨等保髋手术,现已主刀完成各种人工关节置换、翻修一千余例。率先在甘肃省自主开展直接前方入路(DAA)髋关节置换手术,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三百余例,取得优良效果。是甘肃省自助开展DAA手术最多的大夫。同时还擅长复杂四肢、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以及高龄髋部骨折的微创手术,主刀完成微创的髋部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四百余例、长柄假体半髋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百多例,平均手术时间二十分钟左右,使很多高龄髋部骨折老人战胜了可怕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重新站立、行走。</p><p><br/></p>
<p>副主任医师,擅长骨与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脊柱肿瘤,骨肉瘤,骨巨细胞瘤,未分化肉瘤,滑膜肉瘤等。</p><p>教育经历:</p><p>2012/10-2014/04,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肿瘤研究院,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p><p>2011/09-2014/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博士</p><p>2008/09-2011/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硕士</p><p>2003/09-2008/06,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p><p>获奖荣誉</p><p>1、《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B Regulates NF-kB signaling to Promote Tumorigenicity and Is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in Human Osteosarcoma》广州抗癌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2-08-17</p><p>2、《钙粘蛋白CDH4激活JNK/c-Jun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的成瘤和肺转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COA2016中青年医师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2016-11-17</p><p>科研成果</p><p>主持科研项目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p><p>1、《癌基因CDH4激活JNK/c-Jun信号通路调控骨肉瘤干细胞表型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20万元项目编号81502324。</p><p>2、《CDH4/JNK信号网络调控骨肉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负责人10万元项目编号2015A030310030。</p><p>3、《CLEC5A通过JNK/c-Jun信号通路调控骨肉瘤肺转移的实验研究》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珠江科技新星人才专项负责人30万元2017.05-2020.04。</p><p>4、《IL-10/IL-10R激活NF-κB信号通路调控骨肉瘤肺转移的实验研究》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负责人15万元2017.01-2019.12。</p><p>著作:</p><p>1.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NF-κB signaling,and tumorigenesis of human osteosarcoma.Tang QL(第一作者),Xie XB,Wang J,Chen Q,Han AJ,Zou CY,Yin JQ,Liu DW,Liang Y,Zhao ZQ,Yong BC,Zhang RH,Feng QS,Deng WG,Zhu XF,Zhou BP,Zeng YX,Shen JN,Kang T.J Natl Cancer Inst.2012 May 16;104(10):749-63.IF 14.3</p><p>2.Hypomethylation of IRX1 drives osteosarcoma metastasis via CXCL14 upregulation.Jinchang Lu,Guohui Song,Qinglian Tang(共同第一),Changye Zou,Feng Han,Zhiqiang Zhao,Bicheng Yong,Junqiang Yin,Huaiyuan Xu,Xianbiao Xie,Tiebang Kang,YingLee Lam,Huiling Yang,Jingnan Shen,Jin Wang.J Clin Invest.2015 May;125(5):1839-56.IF 12.5</p><p>3.Salinomycin inhibits osteosarcoma by targeting its tumor stem cells.Tang QL(第一作者),Zhao ZQ,Li JC,Liang Y,Yin JQ,Zou CY,Xie XB,Zeng YX,Shen JN,Kang T,Wang J.Cancer Lett.2011 Dec 1;311(1):113-21.IF 4.9</p><p>4.Iliosacral resections of pelvic malignant tumors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nonvascular bilateral fibular autografts.Wang J,Tang Q(共同第一),Xie X,Yin J,Zhao Z,Li Z,Zou C,Huang G,Shen J.Ann Surg Oncol.2012 Dec;19(13):4043-51.IF 4.1</p><p>5.Enrichment of osteosarcoma stem cells by chemotherapy.Tang QL,Liang Y,Xie XB,Yin JQ,Zou CY,Zhao ZQ,Shen JN,Wang J.Chin J Cancer.2011 Jun;30(6):426-32.IF 2.2</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学》编委。擅长于颈椎病、颈椎骨折、脊柱骨折伴神经损伤诊断与外科治疗。</p>
<p>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骨科副主任、关节外科副主任。在四肢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造诣。独立开展四肢、关节创伤复杂手术,肩,肘,髋,膝人工关节置换,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交叉韧带重建,肩袖修补等手术。曾赴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华山医院、香港玛丽医院,德国Endo-Klinik医院,美国梅奥医院研修。每年亲自操作和手术达300多例。同时结合临床在人工关节基础方面的研究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家级或国外SCI期刊源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承担或结题国家、江苏省、苏州市科研课题/基金8项,获省部级三等奖2项,苏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现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学会青年委员,江苏省运动医学和康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苏州市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运动医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创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
<p>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颈肩腰腿痛、脑卒中、截瘫、四肢瘫、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及疑难杂症的康复,尤其擅长脑卒中偏瘫的针灸治疗。在【工作室门诊】积极开展康复工作,主持和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6项、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院新技术、新项目3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育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十二五"规划教材《推拿学》、《社区康复学》及参编全国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神经康复治疗》、副主编《康复医学分册》等。现任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康复医学会神经脊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老年医学会常务委员。</p>
<p>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1992年在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湖南省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因主刀完成重大手术被湖南卫视、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等媒体集中报道。荣立三等功一次。曾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四等奖一项。现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骨病学组常委,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委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奖励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曾赴北京、上海、香港中文大学、意大利RIZZOILI骨肿瘤中心等地交流学习,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包括SCI论文)50余篇,主编著作一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防治》,参与编写《骨科外固定学》著作一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3项,主持省、市科技计划等各类科研基金4项。对成人骨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关节置换、儿童骨科、先天性髋脱位、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足、脊柱侧弯、肢体畸形矫正、下肢延长、骨质疏松、骨髓炎、膝内、外翻(O形、K形、X形腿)畸形等治疗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完成了大学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手术治疗,同时主办了多期广东省继续教育项目《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新技术》学习班,向全省及周边省份医院推广和传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新技术,为广大患儿造福。2O17年获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适宜推广项目资助,向全省基层医院推广先髋治疗经验。在工作中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献,不断揣摩技术细节,思考改良和提高的方法,先后完成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首例先髋脱位多部位联合骨盆截骨术及首例先髋脱位Tachdjian三联骨盆截骨术,实现了多个新的突破,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对骨肉瘤、尤文肉瘤、软组织肿瘤也有丰富的经验,经治疗的病人远期生存率高并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擅长脊柱损伤、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椎管狭窄、颈腰痛、脊柱肿瘤、骨盆肿瘤、骶骨肿瘤、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的诊治。2021年获得第三届广东省医学科技奖。</p><p>社会任职</p><p>现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骨病分会常委</p><p>获奖荣誉</p><p>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三项</p><p>2021年获得第三届广东省医学科技奖</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55年7月出生,吉林人,中共党员,1983年8月毕业于吉林医学院医疗系。 自1974年12月起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曾任医士、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南六省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9年11月晋升为骨科主任医师,现任海口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 出版著作四部:“老年骨肿瘤学”任主编、“老年骨关节外科并发症学”任副主编、“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断与治疗”任编委,“软组织损伤学“任主审,发表及交流论文八十余篇,获国家专利四项,其中“微型皮下腱鞘切开刀”等三项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保留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二00二年~二00三年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二00五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已在北京、吉林、上海及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海南省城乡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普查及其与褪黑素的关系研究”获200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已完成省、市(厅)级立项课题六项,正在实施卫生部立项课题二项,省、市(厅)级立项课题三项,已结题二项。筹建骨病科八年来,收治病人数翻三翻,连续3年手术量位全院第一,2007年成立骨科中心以来完成手术1380余例,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市空白,部分专业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被评为海南省骨外科重点学科。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海南省城乡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普查及其与褪黑素的关系研究”分别收录于“美国化学杂志”,“荷兰医学文摘”。2003年被评为“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6年被评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