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1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中医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副主任医师、讲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防治脑血管病。擅长运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等中医特色疗法干预和治疗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对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颈椎病、肩周炎、腰痛等常见病也有丰富的诊疗经验。</p><p>先后主持地局级科研课题2项,省厅级科研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p><p>社会任职</p><p>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理事、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青年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p><p><br/></p>
<p>骨科医学硕士,从事脊柱外科10年,于2011年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进修脊柱外科一年,系统的学习了脊柱的相关疾病及治疗方法,再次于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脊柱外科,特别是对脊柱侧弯及颈椎病等高难度的手术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本人擅长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及脊柱侧弯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微创方面有独特的造诣。</p>
<p>主任医师,教授,生于1959年9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干部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甘肃省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1995年被晋升为骨科副主任医师,1999年破格晋升为骨科主任医师。1996年被甘肃省卫生厅批准为甘肃省卫生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人事厅批准为甘肃省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创伤治疗、脊柱侧弯、颈椎病、寰枢椎骨折脱位等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生物组织工程及周围神经损伤。近10年主持完成甘肃省自然基金资助课题3项、其它课题4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各类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一部。</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外科副主任。</p><p>从事脊柱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曾赴美国、德国、香港、瑞士等多国交流、进修、学习,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脊柱外科手术,成功开展本专业数千例高难度复杂手术。工作态度严谨,专业技术过硬。熟练掌握对各种类型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颈胸腰椎骨折,脊柱结核(感染),脊柱肿瘤,脊柱畸形等的诊断和治疗。</p><p>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兼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颈椎学组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疾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p><p>撰写论文多篇,SCI刊物20篇,国家级刊物30篇,参编学术著作5本,并多次在全国及全省脊柱和骨科专业学术大会上宣读交流。</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分会副主任委员</p><p><br/></p>
<p>海口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硕士。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从事神经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疾病的康复工作至今。参与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二项、海南省卫生厅科学研究课题一项。现为海南省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海南省残联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海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p>
<p>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教授,美、日、欧访问学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临床基础双栖第二层次人才。经皮脊柱内镜国际培训讲师、亚太骨质疏松脊柱伤病培训基地讲师,北美、欧洲脊柱外科学会会员。</p><p>擅长脊柱手术、中医调理、棍辅推拿手法治疗脊柱侧弯、颈椎病、腰腿痛、骨脊柱肿瘤、感染。手术技术接轨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上较早利用颈、胸椎内镜完成翻修手术,既擅长全脊柱微创技术、显微镜精准手术又精通高难度脊柱重建及翻修手术,担任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广西贺州市中医院、广东阳春市中医院脊柱骨科技术顾问,曾至全国200多家医院会诊指导手术,能根据个体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佳适宜诊疗。总结发明的靶向锚定式椎体成形术、经皮颈胸腰椎内镜安全流程、颈椎三步保健操已广泛推广。</p><p>社会任职</p><p>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p><p>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p><p>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p><p>《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副主编</p><p>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p><p>现代医药卫生编委</p><p>医学参考报骨质疏松频道编委</p><p>3种SCI杂志审稿专家</p><p>获奖荣誉</p><p>第20届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p><p>首届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p><p>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项目A类资助对象</p><p>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p><p>广州珠江科技新星</p><p>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教学比赛冠军</p><p>被评为院级医疗、教学、科研岗位能手</p><p>9次至国际大会全英发言,曾获201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比赛三等奖</p><p>第一完成人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p><p>科研成果</p><p>主持国自然2项、其他课题10项、指导国自然2项。</p><p>发表SCI论文19篇。</p><p>获国家专利5项。</p><p>工作经历</p><p>2023年8月-2023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p><p>2008年7月-2023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住院医师-主任医师</p><p><br/></p>
<p>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擅长严重的颈椎病,颈椎管狭窄前后路减压重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序贯治疗。在青少年早发性、特发性脊柱畸形及成人脊柱畸形矫正等方面有独到见解。擅长颈椎胸椎腰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以及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切除与重建等。</p>
<p>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博士毕业,主治医师,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疾病的康复治疗。 </p>
<p>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尤擅长脊柱侧弯矫形。师从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沈建雄教授。博士研究生阶段主攻脊柱外科疾病,尤其是脊柱侧凸及侧后凸矫形,并对脊柱侧凸的相关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曾参与大量复杂的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及各种脊柱后凸,在脊柱侧弯及退行性脊柱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目前从事骨科临床工作。曾以第一作者在SPINE,Eurospine Journal, Biomed Eng Online等SCI杂志以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参与两部论著的编译工作:《儿童脊柱外科学》及《脊柱侧凸外科学》。并在第十届北京骨科年会(BOA),第十一届全国脊柱脊髓会议发言,连续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壁报展出。目前主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山西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项。</p>
<p>1963年5月出生于河南新野,主任医师,教授,骨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p><p>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留校分配到第二附属医院骨科,92年7月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96年底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6年晋升主任医师。1998年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进修。参加《外科学》、《骨科手术图谱》、《外科护理学》、《骨科临床新进展》、《临床骨科新理论和新技术》、《临床医学复习应考指南》、《医学应试题库丛书.外科学》等书的编写,分别担任副主编或编委。现担任河南省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骨科学会常委、河南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常委、河南省脊柱脊髓损伤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骨软组织肿瘤分会常务理事,《河南外科学杂志》编辑等。带教研究生近十名。擅长臂丛神经及其他周围神经损伤或卡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脊柱及四肢骨折、脱位等疾病的治疗。开展微创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限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省内最早开展产瘫的手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表面置换、颈椎病前后路手术已是常规手术,在核心期刊、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膝部疼痛骨内压增高的关系》、《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早期显微外科治疗》等多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p><p>电话:0371-63620611(办)</p><p>E-mail:chenqinghan8333 medmail.com.cn</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委员兼骨科康复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手功能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质量控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康复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康复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重庆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会长、重庆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副会长、重庆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重庆市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术技术带头人。<br/>社会任职<br/>中华医学会委员</p>
<p>主治医师,2000年9月至2005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读康复医学专业 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读神经病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p>
<p>主任医师,教授,脊柱二科主任,现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担任SAS(Spine Arthroplasty Society)国际会员,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中国分会会员,AO Spine Membership会员,SAS Journal编委;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中国骨与关节杂志、颈腰痛杂志的特邀审稿专家。担任《新编临床骨科学》副主编,参编著作七部。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自1990年工作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至今,2000年起主要侧重于脊柱退变性疾病和脊柱畸形的研究和治疗。2002年参加在泰国Phuket岛举行的2002AO-Spin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论文“SRS治疗腰椎滑脱症”做大会发言。2005-2006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Upstate医学院脊柱外科师从前北美脊柱协会主席Hansen.A教授学习,2009年在德国Potsdam骨科医院师从Dr.Axel Reinhardt学习。回国后积极开展先天性脊柱侧弯、特发性脊柱侧弯和退变性腰椎侧弯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010年1月参加了APSAS第二届年会,论文“Selective and Limited Decompression,Fixation,and Fusion Methods fo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Combined with Vertebral Stenosis”做大会发言。2012年创新性的应用环钻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取得了良好的矫形效果。2013年参加于香港举办的the global spine conference,论文“Early and late axial symptom after 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做大会发言。2007年度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发表SCI文章五篇,中华系列文章二十余篇,国家级核心系列文章五十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四十余名,毕业后分布于京津冀三级甲等医院,成长为科室骨干力量。秉承着临床、科研、教学并重发展的原则,紧跟国际脊柱科技发展的前沿。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脊柱肿瘤及结核、脊柱侧弯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尤其是先天性、特发性及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形手术治疗。</p><p><br/></p>
<p>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康复医疗工作二十年,擅长神经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康复医疗,对脑卒中、脊髓损伤、儿童脑性瘫痪、周围神经病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腰腿痛疾病、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脊柱侧弯、扁平足等疾病的康复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疾患(偏瘫、截瘫、脑瘫)的康复临床研究,以及言语运动的神经调控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科研基金参与及负责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社会兼职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康复教育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康复医学分会常委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国际论文8篇)。<br/>社会任职<br/>中华医学会委员</p>
<p>主治医师,骨科学博士。</p><p>北京大学临床博士后。</p><p>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p><p>河北省“三三三”人才</p><p>石家庄市青年拔尖人才</p><p>河北医科大学“十四五”临床创新团队负责人。</p><p>2010年起从事脊柱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p><p>2017年-201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Spine Hospital师从国际脊柱畸形矫形大师Lawrence G.Lenke教授从事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治疗方面积累大量临床经验。</p><p>2019年-2021年作为临床博士后在北医三院师从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李危石教授从事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治疗,在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p><p>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课题一项、主持河北省医学科研课题三项。</p><p>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中华杂志论文15篇。</p><p>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项</p><p>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p><p>河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p><p>社会任职</p><p>1.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editor</p><p>2.Journal of Spine Surgery editor</p><p>3.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p><p>4.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脊柱侧凸研究分会儿童脊柱畸形学组组员</p><p>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p><p>6.《中华灾害救援医学》编辑</p><p>7.《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委</p><p>8.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p><p>9.石家庄市青年拔尖人才</p><p>10.石家庄市医学会第七届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秘书、青年委员会委员</p><p>获奖荣誉</p><p>1.第十三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脊柱外科组二等奖2020年</p><p>2.第十二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脊柱外科组优秀奖2019年</p><p>3.河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8年</p><p>4.中华医学会:中国骨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优秀论文竞赛一等奖2017年</p><p>5.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青年医师科研成就三等奖2016年</p><p>6.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六完成人)2015年</p><p>7.方圆工程骨科手术病例邀请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创新学员奖2015年</p><p>8.方圆工程骨科手术病例邀请赛全国半决赛金手奖2015年</p><p>9.方圆工程骨科手术病例邀请赛天津河北区第一名2015年</p><p>10.中国脊柱侧凸年会学术壁报优秀奖2014年</p><p>科研成果</p><p>学术论文:</p><p>1.Wang Hui,Li Weishi*.Proximal fusion level above first coronal reverse vertebrae:An essential factor decreasing the risk of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Global Spine Journal.</p><p>2.Wang Hui,Li Weishi*.Unplanned hospital readmission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incidence and causative factors.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21;22(1):93.</p><p>3.Wang Hui,Li Weishi*.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 plus unilateral cage strutting for correction of 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J Orthop Surg Res.2020;15(1):482.</p><p>4.Wang Hui,Ding Wenyuan,Li Weishi*.Hounsfield unit for assessing vertebral bone quality and asymmetrical vertebral degeneration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Spine(Phila Pa 1976).2020;45(22):1559-1566.</p><p>5.Wang Hui,Li Weishi*.Multilevel Extended 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 Plus Unilateral Cage Strutting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Kyphoscoliosis.Int Orthop.2020;44(7):1375-1383.</p><p>6.Wang Hui,Ding Wenyuan*.Postoperative paraplegia in patient with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and thoracolumbar kyphosis derived from wedged vertebrae:case report.World Neurosurg.2018;119:321-324.</p><p>7.Wang Hui,Ding Wenyuan*.Predisposing factors of fracture nonunion after posterior C1 lateral mass screws combined with C2 pedicle/laminar screws fixation for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World Neurosurg.2018;109:e417-e425.</p><p>8.Wang Hui,Ding Wenyuan*.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Through Unilateral Osteotomy Approach for Old Lumbar Fracture Combined with Kummell Disease.World Neurosurg.2018;109:147-151.</p><p>9.Wang Hui,Ding Wenyuan*.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between modified Gallie graft fusion-wiring technique and posterior cervical screw constructs for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s.Medicine.2018;97:29.</p><p>10.Wang Hui,Ding Wenyuan*.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chin-on-chest deformity combined with Anderson lesion as the apex of cervicothoracic kyphosis:case report.Int J Clin Exp Med 2017;10(9):13831-13835.</p><p>11.Wang Hui,Ding Wenyuan*.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following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strumented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cervical spine.World Neurosurg.2017;105:78-85.</p><p>12.Wang Hui,Ding Wenyuan*.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ersistent low back pain following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strumented fus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J Pain Res.2017;10:1019-1025.</p><p>13.Wang Hui,Ding Wenyuan*.Prevention of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are polyaxial pedicle screws superior to monoaxial pedicle screws at the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World Neurosurgery.2017;101:405-415.</p><p>14.Wang Hui,Ding Wenyuan*.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following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strumented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disorders.Medicine(Baltimore).2017;96(5):e6032.</p><p>15.Wang Hui,Ding Wenyuan*.Cervical plexus anesthesia versus general anesthesia for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surger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Medicine(Baltimore).2017;96(7):e6119.</p><p>16.Wang Hui,Ding Wenyuan*.Comparison of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and anterior corp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correcting late 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Int J Clin Exp Med.2016;9(9):17435-17441.</p><p>17.Wang Hui,Ding Wenyuan*.Revision surgery outcomes of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 in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long instrumented spinal fusion.Int J Clin Exp Med.2016;9(11):21748-21755.</p><p>18.Wang Hui,Ding Wenyuan*.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following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or without instrumented fusion for thoracic myelopathy.Medicine(Baltimore).2016;95(49):e5519.</p><p>19.Wang Hui,Ding Wenyuan*.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the progression of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following long instrumented posterior spinal fusion.Medicine(Baltimore).2016;95(32):e4443.</p><p>20.Wang Hui,Ding Wenyuan*.Unilateral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for severe thoracolumbar kyphotic deformity caused by old compressive vertebrae fracture:a technical improvement.Int J Clin Exp Med.2015;8(3):3579-3584.</p><p>21.Wang Hui,Ding Wenyuan*.Radiological analysis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in relation to pelvic incidence.Int J Clin Exp Med.2015;8(12):22345-22351.</p><p>22.Wang Hui,Ding Wenyuan*.Delayed myelopathy secondary to stab wound with a retained blade tip within the laminae:case report.Int J Clin Exp Med.2015;8(9):16787-16792.</p><p>23.Wang Hui,Ding Wenyuan*.Factors predicting patient dissatisfaction two years after discectom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 Chinese older cohort.Medicine(Baltimore).2015;94(40):e1584.</p><p>24.Wang Hui,Ding Wenyuan*.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Modified Trephine and High-speed Drill as Main Osteotomy Instrument in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Medicine(Baltimore).2015;94(45):e2027.</p><p>25.王辉,邹达,孙卓然,王龙杰,姜帅,李危石*.基于椎体CT扫描HU值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接收。</p><p>26.王辉,邹达,孙卓然,王龙杰,姜帅,李危石*.椎体松质骨和终板HU值对腰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cage下沉的预测价值.第十三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脊柱外科获奖论文。</p><p>27.王辉,丁文元*.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23(5):406-411.</p><p>28.王辉,丁文元*.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6):324-328.</p><p>29.王辉.Lenke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固定融合术后矢状位颈椎曲度变化特点.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7):380-384.</p><p>30.王辉,丁文元*.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自发吸收现象的研究进展.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22(2):75-78.</p><p>31.王辉,丁文元*.抑郁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再吸收1例.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22(2):67-68.</p><p>32.王辉,丁文元*.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6;21(5):448-453.</p><p>33.王辉,丁文元*.后路单侧部分椎体截骨固定矫形术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6)492-496.</p><p>34.王辉,丁文元*.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5,20(4):281-286.</p><p>35.王辉,丁文元*.改良P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4;9(4):275-279.</p><p>36.王辉,丁文元*.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间接减压术后轴性症状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01-606.</p><p>37.王辉,丁文元*.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8):699-703.</p><p>38.王辉,丁文元*.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发滑脱椎体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3(1):5-9.</p><p>39.王辉,丁文元*.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颈腰痛杂志.2014;35(1):10-14.</p><p>40.王辉,丁文元*.颈椎术后轴性症状.颈腰痛杂志.2014;35(2):146-149.</p><p>41.王辉,丁文元*.骨性结构参数的不对称变化在腰椎侧凸角度进展中的意义.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2):65-69.</p><p>42.王辉,丁文元*.应用环钻切除半椎体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9):513-517.</p><p>43.王辉,丁文元*.颈五神经根麻痹.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2;1(6):644-647.</p><p>大会发言及壁报交流:</p><p>1.2019年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大会:上端固定椎椎弓根螺钉类型对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作者:王辉,丁文元</p><p>2.2016年Spine Week:Unilateral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for severe thoracolumbar kyphotic deformity caused by old compressive vertebrae fracture.(新加坡).作者:王辉,丁文元</p><p>3.2018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COA国际学术大会: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4.201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后路C1-2固定治疗Anderson II型齿突骨折术后骨折端骨性未融合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5.201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COA国际学术大会:改良PVCR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观察.作者:王辉,丁文元</p><p>6.201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COA国际学术大会: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固定融合术后矢状位颈椎曲度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7.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大会发言: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危险因素.作者:王辉,丁文元</p><p>8.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大会发言: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近端邻椎病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9.第十三届北京骨科年会大会发言: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作者:王辉,丁文元</p><p>10.2014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发言:相邻两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影像学特点.作者:王辉,丁文元</p><p>11.2019年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大会:胸腰段脊柱椎弓根钉固定后近端椎间盘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12.2019年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大会: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邻椎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13.2019年第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大会: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邻椎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14.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COA国际学术大会: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作者:王辉,丁文元</p><p>15.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后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16.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近端邻椎病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17.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胸椎管狭窄症减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18.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危险因素.作者:王辉,丁文元</p><p>19.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上端固定椎术中使用椎弓根螺钉类型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相关性.作者:王辉,丁文元</p><p>20.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麻醉方式比较:全身麻醉与颈丛麻醉.作者:王辉,丁文元</p><p>21.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近端邻椎病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22.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骨盆入射角与退变性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调节的关系.作者:王辉,丁文元</p><p>23.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后路颈1侧块螺钉-颈2椎弓根/椎板螺钉固定治疗II型齿突骨折术后骨折端不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24.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骨性结构变化及临床意义.作者:王辉,丁文元</p><p>25.第十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电子壁报交流: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持续性腰痛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王辉,丁文元</p><p>26.2016 SpineWeek e-poster:《Radiological analysis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in relation to pelvic incidence》作者:王辉,丁文元</p><p>27.2016 SpineWeek e-poster:《Comparison between 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and anterior corpectomy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correcting late 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作者:王辉,丁文元</p><p>进修经历</p><p>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辅导医生:Dr.Lenke LG</p><p>工作经历</p><p>2021年7月-至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主治医师</p><p>2019年8月-202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博士后</p><p>2013年7月-2019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主治医师</p><p>教育经历</p><p>博士后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学(脊柱外科)</p><p>博士河北医科大学骨科学(脊柱外科)</p><p>硕士河北医科大学骨科学(脊柱外科)</p><p><br/></p>
<p>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学历及学位,长期致力于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担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曾获外科多媒体教学比赛二等奖,优秀实习带教教师称号,山东省第一批骨科医学博士,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基金获得者,中国卫生系统应急分队成员。主要从事脊柱和关节的外科临床工作,在脊柱损伤及腰椎不稳等方面作了大量的临床工作,在关节镜和髋、膝、肩关节置换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副主编著作,参编著作三部。</p><p>1991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同年9月分配到齐鲁医院至今,1998年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山东大学博士学位及学历。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被齐鲁医院聘为教授。工作期间多次赴国外及北京、上海研修关节及关节镜技术,曾在上海六院及德国基尔系统学习了关节置换及关节镜手术,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凸畸形等有深刻的认识及研究。曾两次获得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基金。</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1989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贵州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业务研究方向:脊柱及创伤,特别是脊柱脊髓损伤、复杂的颈椎损伤、病损,脊柱的退变、感染、肿瘤、畸形矫正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篇,连续5年获院级科研成果及新技术奖10余项。现主要从事脊柱及创伤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p>
<p>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副主委,浙江省针刀医学联盟副主席,1997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骨伤一线临床工作,在对现代医学骨外科技术掌握和提高的同时,也从未放弃对传统医学在骨伤科领域独特疗效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骨科创伤治疗方面虽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坚持“中西结合、能简不繁”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医治疗在此领域“简、效、廉”的特色,治愈了许多原来认为必须运用手术治疗才能治愈的颈肩腰腿痛疾病,走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道路。工作以来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至今已在各级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与“颈肩腰腿痛”相关的学术论文16篇;主持政府资助的省部级、厅局级临床科研项目4项,均与颈腰痛相关;参与其它颈腰痛相关课题6项,均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并拥有3项新型小针刀的国家专利。本人尤为擅长各型颈椎病(脊髓型除外)、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手术后遗症及各类顽固性肩、肘、腕、膝、踝的关节疼痛。但本人不擅长儿童骨科、软组织缺损、骨及软组织肿瘤、骨髓炎、骨科矫形、80岁以上的各类老年骨伤疾患,恳请以上疾病的患者绕行,以免耽误大家的时间和病情。</p><p>社会任职</p><p>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委员</p><p>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副主委</p><p>浙江省针刀医学联盟副主席</p><p><br/></p>
<p>教授、主任医师。国际脊髓学会(ISCOS)会员、中国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科青年副主任、省骨科伤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省脊柱脊髓伤学会常务委员、省脊柱畸形学会常委、漯河市微创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特邀编委。</p><p>曾在北大医学院、301、大连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进修学习,201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擅长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病、四肢骨折等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关节置换、脊柱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p><p>漯河市创新性科研团队“脊髓减压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的第一主持人。主持原卫生部研究项目一项,主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两项,共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Clin Spine Surg、中华骨科、中华外科、中华医学、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创伤、中华小儿外科等发表专业论文六十余篇。以第一主持人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多次在世界骨科大会(SICOT)、国家骨科年会(COA)、全国脊柱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言、报道。</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