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骨科专业30年。现任创伤骨外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后留校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师从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陆裕朴教授,历任西京医院骨科医师、助教、主治医生、讲师,1994年7月调入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骨科任讲师、主治医师,同年12月晋升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4年8月晋升教授、主任医师。为国内创伤骨外科领域享有盛誉的骨科专家,在国内创伤外科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多次参加专业培训,先后获得国际内固定学会(AO)和亚洲创伤骨科学会(AADO)的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高级培训证书。1999年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八次获院校组织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p><p>医疗特长:在骨科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四肢骨关节严重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骨盆与髋臼严重骨折的手术治疗,人工关节置换,小儿骨关节畸形矫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脊柱损伤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肢体不等长的长骨骨延长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近20年来主要从事骨盆、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国内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著名专家之一。</p><p>科研情况:培养研究生20余名,发表论文近100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译专著4部,编委3部;获国家自然基金2项,亚洲创伤骨科研究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2项,主要获奖情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全军科技大会大会一等奖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p><p>学术任职:担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际AO创伤中国委员会(AO Trauma China)委员,OTC China委员,AO中国讲师团讲师。广东省、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康复学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研究协作组发起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副总编辑,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常务编委,《中华肩肘外科杂志》编委、华南地区主编,《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特约审稿专家。</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p><p><br/></p>
<p>骨科副主任医师,从事骨科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创伤医疗组长。永川司法鉴定所鉴定专家成员,永川劳动能力鉴定专家成员,中华医学会创新学会肩肘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足踝专委会委员,重庆中西医学会青年委员。发表SCI论文、中文论文及教学论文多篇,主持及参与省部级,厅局级颗科研课题多项。年门诊量约5000人次,累及记完成骨科手术约8000台。</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
<p>武汉同济医院创伤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Colorado大学和德国Hannover医学院访问学者。国际内固定协会(AO)会员。</p><p>师从于著名的骨科专家陈安民教授。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博士毕业后留校创伤外科工作。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年赴美国Colorado大学Denver医学中心研修学习骨盆骨折和创伤骨科技术,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于美国创伤骨科专家Steven Morgan和David Hak教授;2005年8月-10月年赴德国著名的创伤中心Hannover医学院创伤骨科做访问学者;2006年3月-4月年赴香港中文大学Wales亲王医院矫形及创伤学系进修学习。先后多次出国出境参加AO亚太地区创伤会议和美国创伤骨科年会等并作大会发言。</p><p>对骨盆创伤和严重的多发伤有着深入的研究,包括严重骨盆创伤、复杂的髋臼骨折、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神经损伤,多发伤的合并脊柱及严重的骨与关节损伤急救和后期重建等。</p><p>专业方向:严重骨盆髋臼骨折、严重创伤和多发伤、脊柱和四肢骨折、创伤并发症(外伤性骨髓炎、骨折畸形愈合和不愈合、关节僵硬、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率先在全国开展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有着2000余例骨盆骨折手术经验,现每年个人完成骨盆手术250余台。</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p><p>国际内固定协会(AO)讲师</p><p>创伤外科杂志编委</p><p>中华实验外科杂志</p><p>骨科杂志特邀编委</p><p>科研成果</p><p>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p><p>在Injury,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Orthopedics,Eu J Spine等杂志已发表SCI论文7篇,国内文章三十余篇</p><p>参加编写参考书4部</p><p><br/></p>
<p>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协和骨科医院党总支书记,小儿骨科主任。</p><p>1993年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一系本科毕业后留协和医院骨科工作,99年研究生毕业再次留校学习工作至今。</p><p>三十余年来完成了大量临床、教学、科研和党政工作。临床工作能力方面,经历骨科三代主任三代教授的指导,临床经验丰富,诊断能力强,手术操作非常熟练。主攻小儿骨科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骨关节与骨骺损伤的微创治疗;脊柱和四肢先天性和后天性畸形如脊柱侧弯、髋脱位、膝内外翻、马蹄足、创伤后遗症等畸形的手术和非手术矫正;儿童特征性骨肿瘤骨病如骨囊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骨软骨瘤、骨坏死、佝偻病等的现代治疗及其并发畸形的矫正;骨关节感染;脑瘫后遗症、儿麻后遗症等神经肌肉疾病的控制和矫正;罕见病如脆骨病、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多系统综合征并发骨骼畸形等的综合治疗;复杂外伤的多学科救治等),青少年四肢畸形如肢体不等长、四肢弯曲畸形等的矫正。</p><p>同时在大骨科各种常见病如四肢骨折,急慢性骨髓炎,慢性颈肩腰腿疼,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方面诊治经验丰富。。教学方面是医院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初被任命为骨科支部书记,推选为协和医院第七、八、九届党代会职代会代表,五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p><p>主要研究方向:小儿骨科、儿童骨肿瘤骨病、儿童骨坏死、儿童创伤的微创治疗,复杂四肢畸形等。自主和协助培养研究生10余名。</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SICOT中国部儿童骨科副主任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小儿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及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委员</p><p>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小儿创伤和矫形学组委员</p><p>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委员</p><p>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及儿童骨科学组副组长</p><p>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肢体功能重建与外固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专业委员会综合骨科学组委员</p><p>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儿童青少年肢体残疾康复学组委员</p><p>湖北省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p><p>武汉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p><p>湖北省医学会小儿骨科学组筹备组长</p><p>武汉市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p><p>《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p><p>《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委</p><p>获奖荣誉</p><p>2001年以来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5次、8次被评为协和医院优秀党员、6次先进工作者、5次先进党支部书记、一次先进教师、一次优秀通讯员,年度考核均为优秀,新技术奖一次。</p><p>科研成果</p><p>目前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校基金项目一个和横向合作项目二个。共主持研究经费六十余万。</p><p>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五项。已经协助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五项。</p><p>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论文31篇,权威期刊论著10篇;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9部,获省、市科研奖共5项,主持新技术新业务50项,获新技术奖励一项。</p><p>主持和参与完成专利5项。</p><p>会议交流文章100余篇。</p><p><br/></p>
<p>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肢体显微修复重建中心负责人。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博士。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p><p>中国修复重建外科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围神经学组委员</p><p>SICOT中国部显微外科学会委员</p><p>北京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手整形专业委员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学分会肢体畸形修复专委会委员</p><p><br/></p>
<p>二级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专家。唐山市第二医院临床大科主任,手三科主任,整形外科主任,股骨头坏死科主任。首批唐山市名医。2019年建立自己的唐山市职工创新工作室。从事骨科、手外、显微外科临床工作40年,在手腕部创伤、疾病,四肢创伤组织缺损,手部畸形,周围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显微外科修复和功能重建,微创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历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显微足踝修复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显微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分会保髋学组委员,河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唐山市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唐山市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p><p>科研成果</p><p>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科技进步奖14项。</p><p>工作经历</p><p>1983年8月-2022年10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手外科大科主任,手三科主任,整形外科主任,股骨头坏死科主任。二级主任医师</p><p><br/></p>
<p>骨关节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92年毕业于桂林医学院,毕业后从事临床骨科工作,2001年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进修骨科,2006年到北大人民医院进修骨肿瘤,对骨科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及体会。擅长骨创伤(四肢骨折、脱位,骨盆、腰椎骨折)、骨病(骨髓炎、股骨头坏死、骨结核)、骨肿瘤、脊柱脊髓疾病(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胸腰椎结核、椎管肿瘤)的诊治、四肢畸形矫形及肩、肘、髋、膝关节置换术。</p>
<p>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显微骨科副主任。山东省知名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政府应急理专家,山东省第三批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现担任山东中医药学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秘书,山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青年委员。</p><p>从事骨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擅长治疗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慢性骨髓炎、骨不连、四肢骨折脱位、周围神经损伤及功能重建、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等疾病。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优秀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中医药科技计划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著30余篇,出版专著6部,参加编写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运动医学》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山东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p><p><br/></p>
<p>主任医师,教授,1975年毕业于包头医学院,曾在内蒙医院、北京积水谭医院进修创伤、矫形专业,从事临床工作至今。熟练掌握瑞士“AO”内固定系统理论与技术,对创伤骨科的内外固定、手法整复、骨科封闭和骨髓炎手术治疗等技术均有独到之处。能有效手术治疗四肢近关节和关节内骨折;手法治疗成人、儿童四肢骨折、脱位;药物注射治疗常见多发的全身软组织各类型损伤和劳损所致的无菌性炎症性疾患,使用“髓腔开窗引流,药液持续灌洗”疗法成功治疗各类型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和硬化性骨髓炎。1999年和2003年两次参加国家医疗队,赴非洲卢旺达国光荣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四年半,在中国援卢医疗队中,开创了卓越的骨科医疗业务,为缺医少药的贫困患者提供了白求恩式的医疗服务,赢得卢旺达政府、当地百姓和中国驻卢大使馆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获得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外交部、商务部颁布发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自研科研成果“用自创足蹬复位法治疗髋关节前、后脱位的临床研究”获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p>
<p><span style="color: rgb(50, 50, 50);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1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wrap: wrap;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妇二科副主任。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名中医获得者,国家重点专科专病不孕症(输卵管炎性不孕)负责人。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龙江医派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妇科专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生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妇科分会委员。擅长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不孕症、月经病、宫颈疾病、子宫内膜异位证、妊娠病等妇科疾病,尤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输卵管阻塞性及排卵障碍性不孕。</span></p>
<p>医学博士</p><p>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p><p>重庆市医学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p><p>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p><p>博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p><p>擅长:</p><p>1、各种四肢骨折、骨盆骨折</p><p>2、多发复杂创伤(全身多发骨折)</p><p>3、四肢开放性骨折</p><p>4、慢性骨髓炎的保肢治疗</p><p>5、复杂创面修复(如肿瘤切除后的皮肤软组织修复)</p><p>参加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多项</p><p>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18。</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委员</p><p><br/></p>
<p>骨科、周围神经、手足外科专业,历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1986年赴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进修学习师从顾玉东院士,掌握了系统的骨显微手外科专业知识、断肢(指)再植、组织移植等疑难手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p><p>199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骨科手外科疑难病症治疗。例如: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假关节;大网膜移植治疗骨髓炎,淋巴肿治疗等。</p><p>1996年赴日本留学,师从日本大宫市医院骨科代田雅彦教授,学习并掌握了国际最新的骨科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长期致力于骨科专业,形成了以骨科显微外科及手足外科学为专业方向,以肢体修复与功能重建为主攻目标的专业特色。在断肢(指)再植与再造、肩肘腕手足外伤修复与重建、臂丛及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损伤修复、小儿手足畸形矫治,骨髓炎、四肢骨折不愈合假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陈旧性骨折畸形矫正等方面具有特长。</p><p>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大会,并大会发言和论文交流,学术专业水平跟踪国际前沿。</p><p>社会任职</p><p>《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实用手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编委、常务编委。</p><p>获奖荣誉</p><p>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p><p>山西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导师</p><p>山西省名医</p><p>山西省劳模</p><p>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p><p>获“山西省青年科学奖”</p><p>“青年医学家”</p><p>“山西省优秀专家”</p><p>“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p><p>“山西省科技功臣”</p><p>“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p><p>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12项,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p><p>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撕脱断指再植研究》,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p><p>1997年主持完成了“晚期肢体淋巴水肿治疗的研究”和“动静脉转流组织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p><p>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臂丛根性撕脱伤显微神经移位治疗的研究”,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p><p>主持完成了“旋髂血管皮瓣移植的临床研究”应用于急症和晚期拇手指缺损的再造,成功率达98.73%,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p><p>科研成果</p><p>发表SCI论文6篇,在国内专业杂志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p><p>主编专著3部,</p><p>获得科研专利4项,</p><p>主持或合作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主持研究的“异体得全组织移植再造手”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p><p>201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分子机制研究与临床观察》,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这一国际难题领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深入研究了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调节蛋白质萎缩的关键因素,证实了蛋白质降解过程中两个关键因子FOXO3a、MuRF1在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骨骼肌特异性miR-1和miR-133a在失神经萎缩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miR-1和miR-133a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证实了miR-1和miR-133a在骨骼肌萎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p><p>以第一申请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0项,基金总额400余万元。</p><p><br/></p>
<p>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骨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名医、我国知名显微外科专家。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主任兼大骨科副主任。1992年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原苏州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6-1997年中国人民青岛401医院全军手外科中心研修手显微外科,2002年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外科学硕士学位,200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外科学博士学位。2010年赴德国Endo-Klinic医院和Kreuznacher diakonie医院访问学习,2011-201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从事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p><p>唐举玉教授目前担任的学术兼职包括: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显微修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学会再植与再造学组副主任委员、亚太显微重建联盟中国部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皮瓣外科学组委员、湖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手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师杂志》编委、《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编委等。</p><p>唐举玉教授从医20余年来,在手显微外科领域实现了系列技术创新,先后成功开展手外科、显微外科新技术354项,其中改良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移植、旋肩胛动脉横支穿支皮瓣移植、小儿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等37项填补国内空白,联合应用Ilizarov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多穿支联体穿支皮瓣移植术、小儿分叶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分叶穿支皮瓣移植术等35项填补国际空白。在各种难治性创面修复、再植与再造、臂丛与周围神经损伤、四肢先天畸形、骨缺损、骨坏死、骨不连等治疗方面均具有很深的造诣,他是我国率先将ILIZAROV技术融入显微重建领域的专家,联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和ILIZAROV技术治疗各种复杂创伤、畸形及难治性骨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他是我国创伤骨科领域最早开展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手术的专家,目前在创伤骨科领域所开展的穿支皮瓣移植术式种类、完成的病例数、成功率居世界领先水平。2013年他在国际上首先联合应用寄养再植和嵌合穿支皮瓣移植等技术成功完成的前臂毁损性离断再植病例,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加拿大多伦多邮报等全球百余家权威媒体在显著位置或黄金时段予以了报道,特别是国际知名媒体美国CNN头条播报了该新闻,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反响。他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皮瓣外科的“微创与美学”新理念,首先提出了“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新概念,首先提出了“一级源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皮瓣命名法。2011年出席在芬兰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显微重建外科大会,报告《Use of free perforator flaps in children》和《Transplantation of perforator flaps:Systematic review of 268 cases series》,2015年出席在印度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显微重建外科大会,报告了《The special forms of perforator flap》和《Optimization design of perforator flap for minimizing donor site mobitidies》,得到了世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2012年撰写了《中国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定义与名词术语专家共识》和《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教程》,2015年又制订了我国《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近年来主办全国穿支皮瓣学习班2期、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赴全国20省市讲学、传授穿支皮瓣技术近百次,为我国穿支皮瓣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p><p>唐举玉教授热爱手外科、显微外科事业,坚持精益求精,数十年扎根显微外科不动摇,坚持教书育人、坚持传承和发展显微外科技术。目前已培养研究生20名,专科进修生100余名,2014年开办穿支皮瓣大师班,为国内外培养高级显微重建外科技术人才,目前已培养21名,学员分别来自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天津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等全国13个省市大医院,穿支皮瓣技术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应用。临床与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省、厅科研课题6项,参与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1项。历经10年完成了《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出了足跟感觉重建的新术式。201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了VCA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成功构建了吻合血管的大鼠异体肘关节移植模型。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105篇,参编著作5部,获得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2项。先后被评为中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共产党员标兵、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十佳知识型职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十佳医师,2014年荣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别贡献奖。</p><p>门诊出诊时间:特需专家门诊:每周一下午</p><p>教授门诊:每周四上午</p><p>社会任职</p><p>中华医学会委员</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