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1年10月,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徐淮东部地区规模大,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等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教学医院。医院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辐射人口700多万。资产总值5亿元。年诊疗总量6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3万多人次,年总收入3亿多元。近年来,医院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省十佳医院、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十多年获连云港市卫生系统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第一名。2004年10月,东方医院(二级综合性医院)并入我院,发展势头良好。这五十多年,是医院把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同自身实践相结合而不断经受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十多年;是贯彻“科教兴院、质量建院、勤俭办院、从严治院”办院方针而成果较大的五十多年;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医院基本现代化的五十多年。医院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各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医院职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本部主要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结构较为合理。现有在职职工122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76人,高级职称287人,中级职称423人。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6人,省卫生厅“135工程”重点人才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人,市“521工程”培养对象20人,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1人,省名中医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人。担任省级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40人、市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1人。专科设置较为齐全。设立病区25个,开放床位952张。设置临床、医技科室38个、医疗中心6个、市级研究所和实验室3个,其中省级重点专科1个(神经外科)、市级重点学科12个(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儿科、骨外科、急诊科、血液科、影像科、肿瘤化疗科、临床医学实验室、妇产科)。神经、心脏、肿瘤、急救创伤四大战略性支柱学科初步形成,心脏病、脑卒中、创伤、急性中毒4条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云港心脏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连云港诊疗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云港血液病诊疗中心、中日骨科合作研究中心等在我院相继成立并成功运行。医疗设备较为先进。拥有彩超、16排螺旋CT、DSA、1.5T核磁共振机等5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50多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740多台,设备总值达1.75亿元。技术优势较为明显。近五年来,先后成功开展骨髓移植术、肝移植术、肾移植术、角膜移植术、复杂先心手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脑干肿瘤切除术、复杂动脉瘤手术、癫痫的手术治疗、舌头再造术、气管肿瘤切除术、各类心脏介入手术、腹腔镜下结肠肿瘤切除术等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多项技术填补了我市在相关领域的空白,有的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较为丰硕。近五年来,科研立项共120余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7项,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新技术引进奖81项,国家“863”计划高科技子课题项目《分次立体放疗高剂量照射脑干肿瘤临床验证研究》现已完成,2002年获得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200多篇。教学工作较为扎实。医院始终把加强教学工作作为强化内涵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切实摆到总体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据“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以强化临床能力为核心,不断增强教学意识,完善教学制度,狠抓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弘扬办学特色,强化教学功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实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医教研协同发展。医院每年承担着10多所院校的临床实习任务。2005年12月,我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成为徐州医学院迎评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儿科学、外科学(神经外科、骨外科)、内科学(血液病)、神经病学、肿瘤学被确定为徐州医学院硕士生培养点,神经内科、检验科被确定为江苏大学硕士生培养点。目前,有硕士生导师7名,教授1名、副教授20名、讲师65名。服务内涵较为丰富。医院时刻把病人的所急、所想、所需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医手续,完善服务设施,美化服务环境,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与时俱进地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是通过推行便民服务,着力提升医院服务品位。采取的主要便民措施有:实行分楼层挂号和划价、收费一次性服务,免去病人奔波之苦;在门诊大厅成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为病人提供综合服务;设立了168后勤服务中心,为病人提供全天候后勤保障服务;组建了探视陪护中心,确保“信息流、物资流、礼品流、情感流”到位和住院病人安心治疗、休养;强化了163维修保障中心的功能,为一线提供配套的后勤支撑;加强了门诊中心采血处建设,确保病人采血安全、快捷;完善体检保健中心功能,所有检查项目在一个楼层完成,并将服务延伸到基层;病区普遍建立了与出院病人联系卡制度,提供随访、咨询服务;坚持中午连班制和节假日正常工作制,方便学生族、上班族就诊;推行“飞机场式”运作模式,拓展国内国际技术合作领域,使病人不出本市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推行医患沟通制度,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二是通过推行惠民服务,切实降低看病费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增强收费透明度,实行价格公示制、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制和多媒体费用查询制;落实大处方(单张处方值150元以上)与大型检查病人签字制度;参加全市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明确不搞开单提成;实行药占比上限指标控制制度;加大“三合理规范”落实力度;严格执行医保政策;完善药品使用评析和超常预警措施;实行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定期公布医疗服务信息;对违规行为明确具体处罚规定;开设惠民门诊、惠民病房,对特困病人、低保对象和优抚对象给予费用减免优惠;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坚决查处不合理收费;制订部分单病种临床路径,推行部分单病种限额收费,以真正让利于民。内部管理较为科学。为实现科学化管理,医院建立了医疗、护理、财务、后勤、器械、药剂等部门的微机自动化网络,拥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近五年来,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医院发展活力。通过加强质控网络建设,加大对医疗制度和规范的培训与落实力度,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提高。通过深入开展“三学”(学雷锋、学白求恩、学刘一麟)活动,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自身特有的文化氛围,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持续提升。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5日 14:04 内容来源:网络 转载来源:www.xhsj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