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第一医院位于闽江上游、秀丽的延平湖畔,前身是口士吡哩医院。1905年,美国传教士苏雅各(JamesE.Skinner)在延城师帝坨山修建美以美会口士吡哩医院,担任院长。当时只有工作人员20多人,设内、外两个科,床位10张。1932年,杜嘉德(R.G.L.Downie)医生接任 口士 吡哩医院院长职务。1941年因教会改组,口士吡哩医院改称“中华基督教南平卫理医院”,杜嘉德继续担任院长。解放后,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9月,医院更名为“南平专区医院”。1966年9月改称“反帝医院”。1967年恢复“南平专区医院”。地区行署搬到建阳后,1971年4月开始筹建建阳地区医院。1973年l0月正式挂牌恢复建阳地区医院。1989年1月,行署复迁南平,改称为“南平地区医院”。南平市第一医院的前身为南平县卫生院。1937年12月,驻南平的福建省巡回医疗队第二队第三分队改组为南平县卫生院。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改称南平中心卫生院。1951年9月,改称南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6年12月改名为南平县医院。1958年11月改名为南平市立医院。1968年12月,市立医院更名为南平市工农兵医院。1973年4月,又更名为南平市立医院。1995年8月将南平市立医院与南平地区医院合并,组建南平市第一医院。历经百年春秋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亲历闽北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壮大的过程,南平市第一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五位一体”的,闽北规模大、技术力量强、医疗环境美的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成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教学医院,福建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教学医院和全科医师临床教学培训基地。 南平市第一医院规模:占地 106666平方米,建筑面积83965平方米,医疗用房54998平方米,绿地面积48359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7%。总资产2.5亿元,床位编制760张。年门诊量38.19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57万人次。 在岗在聘职工938人,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技术人员717人,其中高级职称136人(正高25人,副高75人)、中级职称213人、初级404人,有硕士学位4人,在读搏士生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兼职教授、副教授27人,临床硕士生导师2人。南平市科技专家11人。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经费80余万元,医院已经培养出许多年轻的业务技术骨干。 医疗设备:达省内先进水平,资产总值达 8000万元,拥有美国GE核磁共振(MRI)、GE8排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全身CT扫描诊断仪、日本岛津800mA数字化胃肠X线机、电子胃肠镜、腹腔镜、X光大型C型数字化血管成像技术、美国GE“彩超”、牛津胎儿监护网络系统、骨科C型臂、血管介入治疗(DSA)、钴60放射治疗设备和彩色病理图像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15台(件)价值6943万元。 设有38个临床医技科室,12个行政后勤科室,2个门诊部。有眼耳鼻喉科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和闽北创伤骨科研究所,成立了放射影像中心、医学康复中心、放射治疗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和输液配制中心。设立了ICU、CCU、NCU等重症监护室。眼科、耳鼻喉科、骨科、心血管内科被列为市级重点发展专业学科。开展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脑肿瘤手术、断指再植术、肾移植术、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术、介入治疗以及妇外科的微创手术、多功能人工耳蜗植入术、胸椎前路侧前方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枕下路直切口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第四脑室内巨大肿瘤切除术等疑难手术达省内先进水平;偶发分枝杆菌治疗达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市科技成果奖16项;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千余篇。 南平市第一医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医疗服务模式改革,提供便民服务台、药品咨询台。实行全天候门诊、双休日主任专科、专家门诊等。建立了心血管俱乐部、脑血管俱乐部、糖尿病之友、老年人病友俱乐部以及肿瘤俱乐部等活动,成立孕妇学校、免费月子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全程优质服务。